金融街:熊市“抄底”者
文/王小明
翻开2008年地产上市公司的定期业绩报表或可发现,金融街的报表数据显然是处于一个中下水平的标准: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是11.24亿元,同比下降了46.10%;实现利润1.65亿元,也是同比下降82.54%。
尽管如此,但似乎并没有人认为金融街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事实在于下半年以来,金融街在北京已经完成了多笔收购,新增了近78万平米的项目储备,交易的总价超过了40亿元。
如此财大气粗的表现显然让不少资金链紧绷的房企相形见拙,凭着这一系列的“抄底”表现,金融街也俨然成为了业内为数不多的“财神”,尽管金融街一直在回避“抄底”这个敏感的词汇。
这一系列收购动作显然与金融街年初的公开增发有关。2008年1月,金融街公开增发募集了82.2亿资金,这不仅为金融街准备了足够的现金运营项目,也为其带来了低价收购项目的契机,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金融街占得先机。
除此之外,金融街2008年的销售也并非数据上所表现的如此差劲。4月底金融街将旗下的F3项目(金祺大厦)出售给光大银行,取得了16.5亿的预收款,合同总金额23亿,同时重庆嘉年华大厦、金融街国际会议中心和冠英园项目也为金融街带来了7.83亿元的交易价款。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金融街以商业地产为主导的战略让其最大程度避免了楼市调整的风险,其旗下的商业地产业务也由此成为了金融街主要的营收来源。
唯一让金融街有点苦恼的或许是其住宅板块的销售表现了。“北京、南昌的住宅项目销售情况都不理想,主要还是市场低迷所致”,有分析师曾表示。金融街对此并不讳言:“目前公司北京大屯项目、后沙峪项目的土地成本都比较高,惠州项目2008年的结算面积也不如预期。”虽然有了年初定向增发募集的资金保证,但是面对目前并不乐观的市场,金融街已经表现出对惠州项目进度的顾虑。
也许,住宅地产板块的受挫更加坚定了金融街以商业地产为主导的核心战略,公司董秘于蓉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这一点。
这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街新增的项目储备中也看出金融街的思路:所有新获取的土地或项目均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而且大部分地块使用性质均为商业用地。
就目前住宅市场的低迷情况看来,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金融街目前拥有的住宅开发项目也不排除会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开发的可能。
不管传言真实与否,实际上,随着56亿元的公司债方案在年底前获得了证监会的批准,金融街似乎已经无需为2009年的开发资金有过多的忧虑了。2009年金融街在北京、惠州、重庆等地仍有不少项目在建或开建,但是包括德胜门项目、天津的津门、津塔项目都将在2009年进入结算期,加上北京区域内的租赁业务收入,这些回款都将给金融街提供较为稳定的现金支持。
由此,我们似乎也已经可以理解,金融街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抄底”收购无外乎是其商业地产战略的一个延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