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重组“A+H”
文/高丽霞
2008年,虽然许荣茂重新整合了旗下的资产,顺利实现了筹备一年多的曲线“回归”A股计划。但是,不管是世茂股份还是世茂房地产在2008年的销售表现,都让世茂集团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1月初,世茂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拟购入的资产已完成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其余资产的过户事宜正在办理过程中。
自此,世茂股份和世茂房地产的业务范围终于有了清晰的划分:世茂房地产将继续从事住宅及酒店业务,世茂股份将业务定位于发展商业地产,包括购物中心、大卖场、商业街及办公楼等。许荣茂也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早在2007年6月,世茂股份就曾公告称,拟通过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向母公司旗下的包括北京世茂在内的其他三家兄弟公司,收购总估值近76亿元人民币的资产。
2008年9月,在证监会批准后,世茂房地产将间接持有世茂股份64.24%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并将世茂房地产旗下近500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纳入了自己的麾下,世茂股份也因此成为主要从事商业地产开发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
但事实上,由于世茂房地产注入的商业项目多为土地储备,几乎没有什么成熟的物业项目。因此,2007年在该增发方案披露之后,世茂股份股价就一路狂跌,跌幅最终达45%,几近腰斩。
有分析称,“应至2009年才开始产生大规模的收益,很多项目甚至2011年才能完工。”世茂股份一高层也表示,“业绩的暴发性增长确实要到2009年才会开始。”
事实上,世茂股份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为2995万元,其中第三季度亏损321万元,同比仍减少36.1%。世茂股份表示,亏损的原因系报告期商品房销售收入减少。
另一方面,期间世茂股份势必投入大量的现金。而商业项目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等待世茂股份将获注的土地储备开发成商业项目,然后出售或出租而获得利润,且收益也是长期稳定的。
可以预料的是,在短时间内,世茂股份对世茂集团的利润贡献都是有限的。
然而,由于内地楼市的持续低迷,世茂房地产的销售也处于尴尬的处境。2008年上半年,世茂房地产的总营业额为1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4%;纯利润为9.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56%。
为此,9月份许荣茂宣布,将当年的合同销售额目标下调20%至140亿元,而2009-2010年的销售目标亦下调约三成,分别至208亿和265亿元。而2008年1-10月,世茂录得的合同销售额近100亿元人民币,这与拟定的140亿元销售目标显然仍有一定距离。
尽管如此,但资产注入后,许荣茂将拥有世茂股份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A股及H股的双重收益。业内揣测已久的“A+H”资本平台的资本效益将首次在许荣茂身上得以显现。或许,许荣茂将世茂房地产旗下11个优质商业地产项目一次性注入世茂股份,其看中的是日后世茂房地产及世茂股份的融资作用以及此次重组过程当中的资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