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迪拜城里的平民生活

  “楼价跌了很多,对普通人的生活实际上影响不大,倒是那些炒楼的人损失不小。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随着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的正式落成,迪拜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面对绚丽的高楼焰火,人们不禁要问,迪拜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完全走出来了吗?从在当地打拼的华人视角,我们或许能管窥这座沙漠之城生存的酸甜苦辣。

  迪拜塔揭幕当天,吸引了数十万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芳容。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车虽然被堵在半路,但他却也能看到迪拜塔明星般的耀眼身躯。“据说在95公里之外都能见到它,看来迪拜为了这座塔真下了不少工夫。”王先生感慨连连。

  地标险成烂尾楼  

  迪拜塔2004年开工,正是迪拜楼市最高潮的时候。2008年开始,迪拜的经济也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低谷而陷入徘徊,特别是依靠旅游业和房地产业支撑起来的经济产业,面临投资客减少、旅游者退潮等种种负面因素。被奉为迪拜地标的迪拜塔的建筑也一度停工,当时就有报道称,担心迪拜塔变成烂尾楼。随之而来的是迪拜房价悄然下降。2009年底,“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数百亿美元的还款,引发了债务危机。这也成了压垮迪拜经济的致命稻草。原本打算在2009年中举行揭幕仪式的迪拜政府被迫将这一日期推迟。最近迪拜政府才做出决定,在4日晚正式揭幕。

  历经房价“寒暑”

  王先生是个“老迪拜”。在2002年-2006年迪拜如火如荼建设的黄金年份,曾在这里工作了4年多。他亲眼见到了投资客的疯狂,也真正感到了“小民”的生活压力。

  “就拿房价来说,当时北京、上海的普通房价也就几千,迪拜远比它们高,而且一直不停地在涨。”提到这里,这位30岁的男子声音也明显提高,“黑的、黄的、白的各色面孔都能看到,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国际化大都市。”

  此后由于工作原因,王先生回国两年,去年6月他再次来到迪拜,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迪拜塔虽然盖起来了,但房价却跌去了三分之一,有的地方还跌掉了一半。现在的公司给我们租的这个两室两厅,年租金相当于13万人民币,但在房价最疯狂的时候,要20多万。这才几年,变化就这么大。”

  浙商意欲“抄底”

  迪拜遭遇危机的消息,迅速成了媒体的头条。《纽约时报》透露:包括贝克汉姆等西方名流都因在迪拜的房产投资而被深深套牢。也有中国的报道说,浙江炒房团在当地也遭遇了滑铁卢,有的说浙商亏了20多亿,有的说亏了30多亿,这种说法让遭遇金融危机打击,本来心情就不爽的浙商们,更加懊恼。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浙商对此颇有怨言,他对媒体报道迪拜的方式不太满意。“据我所知,没有亏那么多,有个商会的会长好像也辟谣了。在我看来,虽然遭遇危机,不过迪拜的天没有垮下来。他们的政府也在救市。这么热闹的迪拜塔竣工典礼不就是一个信号吗?我们还有资金,还可以继续运作。”

  这名商人称,最近局势比以前有所缓和,他就想抄底。“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很多人都这么说,迪拜楼价跌了一半了,怎么也应该复苏了。”

  楼市走向不明

  “复苏了?没觉得”,王先生直言。

  王先生如今的公司主要做水暖器材和一些管道设施,因而和房地产业关系比较密切。他的切身体会是,金融危机至今,公司的销售情况不算好,业务联系虽然有一些,但是受制于整体环境,可能还需要再等一些时日才能真正回暖。

  一位来自中国新疆的小伙子在迪拜从事房产中介咨询,他对“抄底”也有不同看法。他引述不少分析师的判断,未来迪拜的楼市还要在跌去三分之一左右才可能触底,因此现在有人想在房地产上抄底或许并不是一个好机会。“可以等等吧,机会也是等出来的。但经济这东西,谁也说不好,也许一个刺激它就又上去了,就像国内房价一样,一两个政策一出,立刻楼市复苏,保八成功。”

  抄底“娱乐业”

  迪拜房产陷入低潮,可有个行业却很火爆,金融危机对此不仅没有影响,反而促进了它的发展。那就是迪拜街头的按摩院。半年多前,小冯的哥哥在迪拜老城的DIERA附近开了一家。

  危机中助人解压

  小冯笑称,哥哥这么做也算“抄底”,用不高的价格租下来这个位置开了按摩院,就是考虑到经济危机下,人们压力陡增,这个行业也算是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

  小冯来自山东,半年多前大专毕业,跟随哥哥来到这里工作。如今“晋升”为前台经理的小冯,工作十分悠闲,虽然要从下午工作到半夜2点,但是不愁吃,不愁住、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块人民币的他觉得十分知足。“现在国内经济形势也不好,大学生就业都成问题,我比他们强多了。”

  别以为这是色情场所,小冯“郑重”警告:迪拜的法制相对健全,按摩院如果存在其他“隐性业务”的话,“后果很严重”。他说迪拜的按摩院虽然认同异性按摩,但男技师不能给女的按摩。警方会经常到宾馆、酒店以及一些按摩院检查,防止类似事情影响城市形象。

  定位低端顾客盈门

  小冯说,他不问哥哥有关钱的事情,反正按摩院的租金比几年前要便宜不少。再加上按摩院的定位很“低端”,一般做个中式推油按摩或者泰式推油按摩,也就200-300块人民币,所以小冯家的买卖红火。

  定位不高,所以当地人、印巴人和不少中国人都会来这里消费。小冯家的生意确实不错,聊天的当口,他就接待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当地人,另一位是南亚人。“金融危机对我们真没有影响,每天顾客盈门。要说变化,倒是附近地区的按摩院在金融危机后多了不少,人们都想放松嘛。”

  因为包吃住,小冯自夸自己半年都没花超过500块人民币。原因很简单,一来是生性安静的他不怎么爱玩,没什么太多花钱的需求,二来是按摩院外面的花花世界并不是很多人消费得起的地方。

  “是个人都说迪拜危机了,不过有钱人还是多,他们玩得疯狂,我还是消费不起。迪拜海边有个水上乐园不错,也没见受到什么危机影响,总是人满爆棚。不过我也就去过一次,此外就是上网、看看电视。倒不怎么和中国人接触。

  小冯坦言:“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能在这边呆多久,呆腻了攒些钱就回国。我还没有女朋友呢,更不可能在这里买房子。楼价跌了这么多,可这里还是有钱人的天堂。”

  王先生以前在和印巴人开的建材销售公司打交道的时候,双方谈成一笔买卖,可以现金付款,也可以用远期支票支付。但2009年6月再来迪拜从事这行的时候发现,金融危机让这些公司“长了记性”。

  在王先生这个“老迪拜”看来,迪拜房价下跌仅仅是经济转坏的外在表现,更多人的投资心态出现的变化才是危机的根本。

  “手里有现金心里不慌”

  据他透露,迪拜的房地产开发和国内类似,通常都是有实力的当地国企或者财团拿下地块,之后他们找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的建筑公司或者开发商外包,由这些人来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材料的购买、劳工的招募等业务性的工作。

  王先生以前在和印巴人开的建材销售公司打交道的时候,双方谈成一笔买卖,可以现金付款,也可以用远期支票支付。但2009年6月再来迪拜从事这行的时候发现,金融危机让这些公司“长了记性”。

  “谈生意之前,他们都要了解对方能不能现金付款,或者短期支票。如果遇到远期支票的项目,他们一般立刻走人,根本就不想谈。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经济形势不好,短平快的项目吃香。手里有现金心里才不慌。”

  城市管理者“放下身段”

  金融危机也有好处,让当地人学得谦虚起来。王先生说:“上一次在迪拜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找政府机关办事,当地的工作人员都不说英语,只说阿拉伯语。这次来他们也开始普遍用英语了。给我感觉以前是别人求他们,现在是他们求别人来投资。”

  王先生笑着说,除了在这些地方和“原住民”接触之外,生活中接触到的外国人一般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因而就算平时用到的英语,也是带有浓重印巴口音的英语。

  迪拜当地的“原住民”只有人口总数的20%-30%。他们大部分成了这里的管理者。行政和公务员一类的工作都要由他们去做,差一些的工作也是国企员工,或者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自己开公司等等。

  此外50%多的人口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南亚人,他们其实是这座城市的主力。剩下的20%多的人口则是世界其他国家来迪拜“淘宝”的人,中国人的比例在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在王先生看来,在迪拜生活的普通华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多大影响。“楼价跌了很多,对普通人的生活实际上影响不大,倒是那些炒楼的人损失不小。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投资客回归理性

  危机也让中国的投资客们反思。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浙江商人介绍,几年前迪拜楼市疯狂,让人也疯狂,没有想到泡沫积聚这么大。“欲望战胜了理智。”他抱怨,而这种局面除了是商人们风险意识不大之外,还有的就是投资选择有点问题。

  “我们一窝蜂的找高端项目,而这些项目通常迪拜政府都有资金介入,一旦政府资金出问题,这些项目就要受牵连。债务危机对我们影响就很大。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信奉市场经济的地方。”他透露,自己的一个朋友所投资的楼盘在一年的时间内亏了70%。

  “不可能撤退,亏了这么多只能等时机。现在有人开始往其他国家发展,或者在迪拜投资民宅项目。”

  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地产泡沫被刺破,但资产价格和生活资料的价格相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高。比如一小棵白菜至少要30块钱人民币。因而王先生和很多暂时遇到困难的浙商一样,正在试着习惯迪拜的新生活。

  王先生和同事们住的公寓,在迪拜龙城附近,这里虽然距离市中心不太近,但生活设施完备,中国人也不少。王先生就经常在公寓楼下的中国超市买一些肉和菜,再买一些家乡的调味品,回来自己和同事们一块做饭吃,因为这样会节约一大笔开销。

  工作之余,他们平时的娱乐也就是开车到海边去看看,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一般很难消费得起。4号那天到迪拜塔去转,算是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出游”了。

相关文章

·年度论坛对话(二):4.5万亿“房价”泡沫之辩 10/01/07

·年度论坛对话(一)“模式革命:做大与做小的选择” 10/01/07

·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2009年度论坛现场直播(下) 10/01/07

·观点答问与互动:资本时代的房地产企业 10/01/07

·杜丽虹:财务安全底线与房企的扩张策略 10/01/0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