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渴望得奖的是这种人:有一点水平,但他的水平还不足以确保全世界能认识他,让历史能记住他,因此他需要一个奖来证明自己,以进入某种“行列”。
诺贝尔奖很霸道!因为它没有竞争者,貌似奖金也是最多的。对于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这类专业性很强的奖项我们没有意见,理由很简单:不懂嘛!因为不懂,只好毕恭毕敬地赞同。但对于文学奖我们却可以评头论足一番,只要你识字就行。
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严重偏向欧美,从数量上看是这样。还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非常遗憾的错过了许多文学大师,比如托尔斯泰、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其实这种想法是太把诺贝尔当回事了,所有的评选都不可能没有“偏向性”和“遗憾”。有人会为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奥斯卡电影节的的偏向性而遗憾吗?不会,因为用不着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电影节上。可是诺贝尔文学奖却把所有的文学奖都压趴下了,好比电影界里只存在一个戛纳电影节!这是一个谜。因为不争,所以不败。
最渴望得奖的是这种人:有一点水平,但他的水平还不足以确保全世界能认识他,让历史能记住他,因此他需要一个奖来证明自己,以进入某种“行列”。真正的大师都不在乎得奖,因为他们沉溺在自己的“游戏”中就得到满足。据一位诺贝尔评委介绍,托尔斯泰之所以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托氏在《复活》中诋毁了基督教。按照这种标准莎士比亚若活在当代十之八九不能获奖,因为莎翁著作中的话语会更加刺激那些“理想主义”的评委们。爱因斯坦并不是因为相对论而获奖的,一些评委认为相对论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后来一位年轻的评委奥森提出一项折衷方案,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奖。这样诺贝尔物理学奖才没有令自己太丢脸。爱因斯坦的二三流理论获奖,顶级理论则没有。老想着获奖是一种二三流人物的心态。
中国籍人士从未得过诺贝尔奖(华裔不算),很想要,却得不到,这很难受。许多事情都有“第一次”,没得到之前想像她很美妙,跨过这道坎就觉得没什么。就像去年中国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破处了,国民的心态就和谐了。压抑得太厉害就会产生“XX苦闷”、“XX压抑”的症状。这就是把“第一次”太当回事造成的。著名的心理学祖师爷弗洛伊德就是这样,他死前一直认为诺贝尔评委会颁奖给他,结果没有,这成了他的心病。
“举国体制”让我们拿了奥运金牌第一,为何就拿不了区区一个诺贝尔奖呢?这是因为创意是“举国体制”所举不起来的。许多国人在反思国内的教育、科研体制,我感觉国人太严肃了,缺乏一种游戏的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把科研工作和文学创造当成游戏来玩。“献身”?许多孩子也献身于网络游戏,一不小心就玩出一个绝世高手来。只要一小撮孩子将游戏的兴趣放在科研和文学上就行了——对他们来说这只是玩。韩寒就是一个例子。你越想着获奖就越严肃,越严肃就越没兴趣,越没兴趣就越没创意。反之以游戏的心态去玩,一不小心就玩出个牛顿、爱因斯坦来。
一些世界顶尖的艺术大师(比如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来过中国,他们去艺术学校访问,惊叹道:“这些孩子技术这么好,怎么练的?我们在这个年龄时的技术绝对没有这么好!”这些孩子长大后变成大师了吗?没有。他们都是被家长逼着练的。球王贝利也来过,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曾被球王称赞过的那些孩子日后成为球星了吗?没有。大家都知道国足的脚很香。这就是“玩”与“练”的差别。
因此,最好的体制就是尽情地让孩子们玩耍的体制,不要老有造就“XX世纪新新人类”的念头,顺其自然就好了。去他的诺贝尔!
·美国总统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 09/10/09
·德国女作家穆勒爆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09/10/08
·稀土世界 中国为王 09/09/28
·谁在影响中国时尚? 09/09/26
·星巴克 小企业的百年之路 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