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他们或许在梦中见过,
就像瞧着自己的故乡。
而这魔力并未欺骗他们。
——约瑟夫·艾兴多尔夫
和小赵散步、谈话时,我把尼古拉斯·桑巴特忘得一干二净。当我再一次翻开《海德堡岁月》时,读到了约瑟夫·艾兴多尔夫的诗,不知它是否就是刻在纪念碑上的那一句。
在这三行诗中,尼古拉斯·桑巴特看到了真正的“海德堡精神”——它是“非海德堡人的东西,是一代代人不断更新、确认的思想经历的产物,他们符合边缘人的特质,并神奇地在这个地方相遇。他们孑然一身,以旅人和外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在这里找到一个新的超越感性的寄托之处”。
重读这本迷人的小书,是一次再度发现之旅。插页里那些安静的黑白照片,老桥门、赫拉克勒斯的喷泉、圣灵堂前的市集,我都已到过,我呼吸到海德堡冬日的宁静与清澈,这些半个世纪前的生活,会带给我哪些的新感受?
除去两年前的青春浪漫,我更多的读到了每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延续传统,如何被新的时代特征所塑造的,当然,我也通过Google了解到,原来这位尼古拉斯正是那位更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桑巴特之子。
“我们属于的这一代人,大概是最后一代人,一出生便理所当然地要求把这个世界当作整体来理解。”尼古拉斯·桑巴特在《三个朋友》这一章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他接着解释说,“他们要求在他们的意识与自觉中,能在精神上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高度民主。这断然包括了对人类发展的看法,阶段性的继续发展,朝更高层次的发展——进步的观念。”
这或许解释尼古拉斯·桑巴特迷人的所有原因。他是一个身处新旧两个时代中的人物。当他降生时,他的家庭给予他一个辉煌的传统。这个传统从文艺复兴发端,经由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现代科学革命,到了20世纪初达到了成熟的巅峰。在他的上一代人身上,不管是他的父亲,历史学家克罗齐、文化学者阿尔弗雷德·韦伯、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还是从未谋面的巨人马克斯·韦伯,尼古拉斯·桑巴特必定感受到一种恢宏的气魄,整个人类的历史与命运都存在于他们的案头上与笔记本里。但是,溃败的种子也同时埋藏于这辉煌中。
他在马克斯·韦伯身上看到了一种深深的异化。他充满了“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挫折”,目睹着这一阶层的创造力与财富,被俾斯麦所代表的强大官僚阶层所压制与摧毁,而他只能用道德上的愤怒,来掩饰政治上的无能。
当尼古拉斯·桑巴特来到海德堡时,俾斯麦的遗产已给德国、或许整个西方世界,带来了两次深刻的摧毁,而那个伟大的传统,也在过程中开始断裂了。于是,他这一代人面临着多重的挑战。
他一方面试图继承那个光荣的智力与文化传统,就像他对于“知识公民”定义,一方面要继续追问与清除那个糟糕的政治与官僚传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残破的现实面前,寻找自己的声音。所以,他喜欢那份志趣高雅的《蜕变》,却仍执着要创办《失落的一代》,因为前者是“以过去的标准来判断当代的‘思想的状况’”,而他追求的如何表达出年轻一代的“恐惧和希望,界定他们的政治概念,勇敢揭示他们的特异体质,让他们不再沉默,而能发声”。他在自由主义中寻求到支持,因为它标榜的是以演进的方式来看待世界,而不依赖于特定的结论。
从1945年—1951年的6年时光里,尼古拉斯·桑巴特在海德堡找到了充分的宁静和思想上的激荡。古老的“知识公民”的传统,和德国重建的现实,给予他一个巨大的思想实验场,以塑造自己或许更广泛的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当他在2008年6月离去时,他已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名字,他影响了一个世代。
在重读《海德堡岁月》的过程中,小赵的形象在我眼前若隐若现。我记得他陪我狂奔到火车站,透过合上的车门玻璃,我看到孤独的身影。
像200年前的约瑟夫·艾兴多尔夫一样,他以一个边缘人的身份到来。他的心中曾经带有那么多炽热又感伤的梦想,这些梦想被他曾生长的社会所深深伤害,以至于不得不主动遗忘它。而在这陌生的海德堡,语言、文化、还有种族,都树立了天然的屏障,边缘人的身份会解放他、激励它,还是会加剧他的挫败和封闭?那间零乱小小的公寓,似乎是不妙的征兆,它贫乏而缺乏内在秩序,我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夜晚,他是盯着那台15寸的显示器,打发掉青春的光阴。平庸的社会习俗却有着强大的吞噬一切的惯性。自大成长以来,周围就是无时不在加强的惯性。他曾奋力的拼搏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与响应,然后自然的衰竭与自怜,生活被缩减成简单的需求。我也知道,很多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正遭遇着同样的尴尬——他们的世界不是更宽阔,而是更封闭了,他们自嘲是“驼鸟人”——一种夹在双重文化中的变形人种。
但我也记得,临行前他对我说,是该认真的读书与生活了,停止这“堕落”了。是的,他的海德堡岁月刚刚开始,而我希望再次相逢时,他能背起这诗句“而这魔力并未欺骗他们”。
·尼古拉斯:海德堡岁月 09/02/12
·布拉格印象 09/02/03
·电影编剧的“血泪史” 09/01/19
·泰晤士报:谷歌搜索令自然环境堪忧 09/01/12
·情迷沙俄 时尚的斯拉夫情结 0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