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编剧的“血泪史”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曾被全世界的同行当成教科书,通读下来,你会发现有两大难题,这书根本没给出任何解决指南。一个是,写完了不给钱怎么办?另一个是,为什么编剧的功劳总被导演和演员给抢了去?第一个未解决的难题直接导致了前一阵子的编剧大罢工,后来另一批人站出来,“你们还敢喊出不给钱就罢工,我们想不要钱白干都没门儿”,他们以前工作的地方叫华尔街。

  在一本叫《下一步怎么走:美国编剧历史》的书里,作者马克·诺曼(《莎翁情史》的编剧)开篇引用了《出租车司机》编剧的一段话:“我们从来不被当成作家,因为大众‘读’不到我们的作品。随着电影业被当成二流艺术,我们更成了一堆剥皮栗子里最灰白的几只。”

  这本书基本上是一部英语世界编剧血泪史。从拿破伦一世时期讲起,那时候写戏的都是身份低贱的工人,经常三五成群被剧场老板锁在小黑屋里,不准与外界通信、不能看报纸,每天就管中午一顿饭。华纳兄弟公司的老板杰克·华纳说了:“吃太多会让他们头脑发昏。”他把编剧称为“舞弄铅笔的笨人”,喜欢偷偷溜达到签约编剧的楼下,一旦没有听到噼噼啪啪的打字声,就在窗前大喊:“骗子!”

  编剧之所以受到如此对待,是因为大家不仅“读”不到他们的作品,也不知道到底剧本是怎么编出来的。好莱坞黄金时代,编剧更被当成流浪汉的救命稻草职业。据说曾有一瓦斯工人混成了个编剧,就赶紧打电话给前工友:“赶紧来写剧本吧,跟你竞争的只有蠢货。”还有更恶毒的:“在这个被铜臭腐蚀的大猪圈里,编剧就是猪尾巴上的一根卷毛。”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编剧里也出现了不少有自救精神的家伙,查里·考夫曼(Charlie Kaufman)算一个,他面对风头被抢,想出一绝招:把每出戏的主角,都命名为查里·考夫曼。2002年的《改编剧本》就是他的大作,电影海报一定令你印象深刻:尼古拉斯·凯奇的脑袋摔落在地上,头顶长出一盆兰花。电影里的“查里·考夫曼”就由尼古拉斯·凯奇扮演,他也是个编剧。

  最近查里·考夫曼又出了新电影《纽约提喻法》(Synecdoche, New York),他既是编剧还当导演,主角没有直接使用他的大号,可宣传词说得很明白:这是一部查里·考夫曼的自传。男主角在一个宣布秋天是死亡的季节的脱口秀节目声中醒来,一看报纸,头条写道:“哈罗特·品特死了”,哦,不,他不是刚得诺贝尔奖吗?打开电视,一个动画片传来歌声:“然后他就死了,也许有人哭泣,可不是他的新娘……”然后又跳到戏剧《推销员之死》的排练现场,那句著名台词被大声念出来:“attention must be paid”……有人说这个电影探讨了生与死,艺术家幻想与残酷现实诸如此类。可我觉得这还是查里·考夫曼,作为一个编剧在大声疾呼:我们的境况从来没有改变!

相关文章

·摄影师Christopher Makos:我和安迪·沃霍尔的故事 09/01/18

·“神经”营销学 09/01/18

·十大个性摩天楼提名 09/01/16

·章子怡一露五得 09/01/15

·当国产秋裤遇上时髦Legging 09/01/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