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怎样进行战争

  据说,世界正在经历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对此我将信将疑。

  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的两栖教授Niall Ferguson不愧是最有生意眼的历史学家,抓住这举世恐慌的机会出版了《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不懂中文,却在书中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破天荒地提到了宋鸿兵所著的《货币战争》。其实,他的书和宋著一样,都是畅销书,本无什么学术价值。但是,如果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则两书都值得一评。因为两书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很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塑造我们的决策。

  宫廷学者还是泡沫学者?

  先说说Niall Ferguson其人。他可以说是目前西方身价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1964年出生,三十几岁就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声誉。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有严格的历史学训练,又懂金融。他2000-2002年间在牛津大学任政治史和财经史教授,2002-2004到纽约大学商学院担任财经史讲座教授,2004年后则在哈佛历史系和商学院同时担任讲座教授。从2007开始,他还在一家对冲基金公司GLG Partners担任咨询人,算是金融界的高级从业人员。同年,他离开英国的《每日电讯》而加盟《金融时报》,成为其客座编辑。一个勉强刚刚进入中年的人,不仅打通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和财经两个领域,而且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在我们这个已经高度专业化的星球上当然是个异数。

  他最大的贡献,或者说他的看家本领,还是其历史著作。从1995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纸和铁》以来,他已经出版了十三本书(不完全的统计)。基辛格甚至把自己的档案向他开放,指望由他来完成自己的权威传记。不过,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从职业历史学家渐渐变身为畅销书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时代》周刊在2004年(也就是他四十岁那年)把他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之一,主要就是根据他的通俗历史写作。随着美国崛起为独霸以及布什单边主义外交的施行,他从大英帝国的兴衰一直写到美立坚帝国的崛起,历史和时评浑然一体。他从历史的视野为布什的单边主义张目,称帝国主义历史虽然血淋淋,但总体上推进了人类文明。大英帝国的衰落,不是因为象保罗.肯尼迪所说的扩张过度,而是扩张不足。美国不应该从中错误地总结经验教训,要抓住时机建立一个自由帝国(liberal empire)的世界秩序等等。可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方中心论者,被许多人称为是殖民主义的卫道士、布什政府的宫廷史学家。

  即使把这些激烈的批评都视为意识形态的偏见,我们站在中性的立场上冷静地估量,他至少是个泡沫性人物。过去十年,华尔街有华尔街的泡沫,房地产有房地产的泡沫,知识分子也有知识分子的泡沫。这些泡沫的根源,恐怕还是美国成为世界独霸后信心无限、最终由布什政府造成了的“帝国泡沫”。如今这些泡沫都破灭了,Niall Ferguson这个泡沫也不例外。许多学术界人士指出,他的“历史著作”越来越背离历史学的家法,甚至有的书居然没有注释!另外,在这些书中许多内容不断重复,有几本象是报纸上的时评集。他经常作一些简单化、大而无当的结论,却没有什么史料上的证据来支持,甚至对同行的最新研究也没有注意,写历史越来越象写政治小说。最糟糕的是,他要求美国承担起自己的“道德责任”、建立自由帝国的世界秩序。这种“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如今也已经破产。《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这本新著也有同样的问题。有些章节,特别是涉及到美国的金融历史的部分,超出了他欧洲史的专业领域不说,写得也非常草率。比如写到安然破产案等等,不过是把媒体报道重新炒一遍而已,读来索然无味。他最后以中美金融合体的“中华美利坚”(Chimerica)的宏观构想代替了其“自由帝国”的理念,算是又一新论,以适应单边主义之后的世界。可惜其中还是见识有余、论证不足。

  泡沫学术破灭后还有实货

  不过,此书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对中国的读者、特别是非史学专业的读者而言,还很有参考价值。首先,Niall Ferguson开明宗义,说明此书目的是在金融危机的时代启蒙公众的财经知识,给大家提供一些历史的视角来理解今日的世界。在这方面,很少有历史学家能象他这样兼通金融和历史,并有着媒体写手的沟通能力。这一使命非他莫属。他先发制人地声言自己写的就是畅销书,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也堵住了那些以学术标准要求他的批评者的嘴。第二,他毕竟受了严格的历史学训练,而且是一流的史学家。凭着过去的家底,他在自己的领地不太会犯常识性错误,对学术界成果的概述虽然不全面,但至少不离谱儿。你要听人讲通俗版的历史,最好还是找这种靠得住的人。第三,他在学术起家阶段,对几个具体题目都进行扎实的研究,在学术界普遍受到称赞。而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正好构成他此书的核心部分。比如他在1998和1999年出版了《罗斯切尔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两卷,被称为是他最后的一次从原始档案出发的原创性研究,也是他几乎唯一在史学界广受赞誉并多次获奖的著作。而众所周知,罗斯切尔德是《货币战争》一书的主角,也是《金钱的崛起:世界金融史》中一章的主要部分。作为罗斯切尔德研究的权威,Niall Ferguson对相关金融史的叙述举重若轻、简要精当。中国那些《货币战争》的读者,如果读不动Niall Ferguson的两卷经典研究的话,至少要从他这本畅销品中了解个概要。

  罗斯切尔德发迹的神化

  我们不妨从罗斯切尔德借滑铁卢之战而发财说起。这一历史戏剧被《货币战争》大肆渲染。网上则有许多文字对证,指责《货币战争》抄袭。《货币战争》是否抄袭,并非本文的主旨。关键是它不加批判的搬来了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传说,即罗斯切尔德派人亲临现场观战,得到英军胜利的消息后通过特快把消息传回伦敦,比指挥英军的威灵顿勋爵的信使快了一天。当罗斯切尔德得到确实的情报后,就在股市大抛政府的债券。一直把他视为有最牢靠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投资人,由此产生了英军失败的错觉,立即陷入恐慌,导致债券大跌。等债券价值跌到惨不忍睹的地步时,他突然出手大规模购入。这些债券低价到手,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也带回拿破仑覆灭的捷报,引起债券大涨。罗斯切尔德就是靠这样的阴谋而一夜暴富。

  Niall Ferguson指出,罗斯切尔德靠操纵情报和股市而大发战争财的传说,一直神乎其神,但缺乏实际根据。特别纳粹为了反犹把这样的故事添枝加叶,把罗斯切尔德塑造为一位利欲熏心的阴谋家。《货币战争》则更进一步,称罗斯切尔德利用其种种阴谋诡计和关系操纵着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包括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事实上,罗斯切尔德确实围绕着滑铁卢之战进行了一系列金融运作。但是,在这一运作中,他有巨大的失算,即没有想到拿破仑的失败是这么彻底。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他有了这么大的失算后还能这样成功?更深一步的问题则是:罗斯切尔德成功的舞台,即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现代金融制度,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相关文章

·观点一周评述:过年与经济危机 09/02/02

·新年特稿:樊纲 平衡的世界 09/01/20

·新年特稿:巴曙松 次贷危机的根源 09/01/20

·世邦魏理仕: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摘要 09/01/20

·城市:迷失东京 09/01/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