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稿:巴曙松 次贷危机的根源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1-20 19:36
评论
发端于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仅仅是特定金融产品的危机,之后迅速扩展到金融机构的危机。
编者按:2009年《观点》杂志刊登了巴曙松教授为《观点》撰写的金融危机专栏。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发展,巴曙松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仅此新春之际,观点网摘录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大致来看,发端于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仅仅是特定金融产品的危机,之后迅速扩展到金融机构的危机,进而从金融机构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且呈现不断加深的走势。
第一阶段:次贷证券衍生品危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和房地产金融市场经历了长达近10年的经济繁荣,与此同时,基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在高达15:1以上的杠杆作用下,次贷证券衍生品市场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见表1)。2006年以后,随着房价的下跌和次贷市场的违约率的上升(见图1),次贷证券的价格随之剧烈下滑,在高杠杆的作用下,持有者的损失被急剧放大,从而在2007年7月最终引发了次贷证券危机。
表1:美国次级贷款和次贷支持证券规模
图1:美国住房贷款违约率急剧上升
资料来源: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
第二阶段:以投资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危机
次贷证券产品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些深刻卷入到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开始呈现显著的经营亏损,进而演化为金融机构危机。2008年3月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份以后,由于房价的持续下跌,美国次贷违约率继续上升,与次级抵押债券相关的各种金融资产风险开始加速暴露出来,受波及到的金融机构范围也越来越大。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随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相继破产或者被接管,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大都遭受巨额损失。
第三阶段:以资本市场剧烈下挫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
金融机构的危机、特别是雷曼的倒闭,引发了全球对于金融机构倒闭的恐慌情绪,成为此次次贷危机迅速向全球扩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最终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股票暴跌,市值大幅下降,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40%,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见图2)。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幅调整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随之也大幅下挫,据纽约大学经济学家Roubini预测,次贷造成全球银行和券商减记资产及信用损失金额已达2万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危机由最初的按揭贷款市场逐渐向消费信贷、信用卡、银行等其他金融市场蔓延,使得次贷危机蔓延成为信贷危机,推动整个美国经济陷入剧烈衰退。
图2标普和银行指数
第四阶段: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蔓延
这一次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周期与此前的经济周期存在的显著差异,在于此前的经济周期往往是由实体经济恶化之后逐步传导到金融市场,而此次经济动荡则是因为金融体系的监管出现缺陷等导致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进而演进为现实的经济波动。从国际经济环境上来看,自2008年10月开始,伴随着次贷危机对进一步恶化,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各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减速,美国、欧盟等国家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同时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显著下降,美国失业继10月率飙升至6.5%以后,11月又创造了6.7%的15年来的最高记录,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新一轮的大幅波动。此外,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显现通缩压力,美国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大跌1%,创历史上最大跌幅;日本10月CPI也环比下降0.1%。泰国、韩国和澳洲等新兴市场国家11月通胀率与全球同步回落,如泰国11月通胀年率从10月的3.9%大幅降至2.2%。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更是同步一落千丈。原油价格从每桶147美元以上迅速跌落至50美元下方,铁矿石、煤炭和粮食价格也都大幅下跌。这意味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全面显现,全球经济的回落已经是一个显著的趋势。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胡志刚深圳房价狂飙喜哉?忧哉?
时代业绩会:下半年广州为主扩张 不喜欢大起大落的地方
2015-08-04
博鳌特稿:王灏 首创新里程
2015-08-03
招商地产要退市了? 招商局蛇口将换股吸收重新上市
2015-08-03
7月销售同比大增 万科与彩生活物业“竞赛”开跑
2015-08-03
江北多收了三五斗 正荣南京7月业绩水涨船高
2015-08-03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