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罗康瑞:飞越新天地

  每个生命都有无数种可能,每时每刻都面临无数种选择。只有飞得越高,视野才越广越远,才能看清每种选择,才能发现自己心中真正的梦想、渴望与激情。

  乔纳森是一只奇异的海鸥,它不甘心当一只在沙滩上抢食小鱼虾、面包屑的海鸥,它相信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不断练习飞翔,竭力突破自我的极限。

  直到有一天,海鸥长老教导它:“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当你接近完美速度的时候,你将开始接触天堂。而且,那并不是时速1000英里,或是100万英里,或是以光速飞。任何数字都是一种有限,而完美是无限的。”

  经过不懈苦练,乔纳森终于领悟了长老的教导:“啊,真的,我是一只完美的海鸥了!”它终于超越了时空,不再有任何局限,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但它的使命并未就此完结,它最大的快乐是把这种真实的境界展现给其他的海鸥。

  这个故事出自于1970年李察·巴哈的畅销小说《天地一沙鸥》。这本励志书风靡全球数十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影响了无数人。

  而在1972年的香港,24岁的罗康瑞读到了这本书。海鸥乔纳森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这位豪门子弟,让他有了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

  38年过去了,曾经懵懂的豪门少年成为香港地产企业投资内地的佼佼者,2009年,罗康瑞在福布斯香港40富豪榜上排名第14位,在遭遇金融危机,身家缩水40%后仍然超过百亿。

  2009年10月末的一天,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照例是一袭改良中装,依然是温文尔雅,一个历时38年,靠着父亲借给他的10万港币起家的财富传奇,就在他的港式普通话里清晰呈现。

  38年的商海浮沉,罗康瑞总忘不了海鸥乔纳森不断冲刺挑战天空极限的身影,而在他的财富传奇中,那只倔强的海鸥也时隐时现:

  1980年代初,瑞安更换企业logo,海鸥成为其新的文化图腾;

  1985年,罗康瑞北上上海投资,从此将事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内地,又过了几年,罗康瑞接到上海的一个弄堂改造项目,在一片反对声中,他自掏腰包8个亿,终于将这里开发成了上海新地标——上海新天地;

  2008年11月27日,罗康瑞迎娶相恋多年的“最美丽港姐”朱玲玲,这一年,他刚好60岁。当天,他即向港交所申报朱玲玲太太身份,朱玲玲即时共同拥有罗康瑞的46亿身家;

  ……

  其实,每个生命都有无数种可能,每时每刻都面临无数种选择。只有飞得越高,视野才越广越远,才能看清每种选择,才能发现自己心中真正的梦想、渴望与激情。

  罗康瑞无疑是一个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梦想并不懈践行的人。他的现在既是选择的结果,也是选择的起点。

  豪门内外

  1948年,罗康瑞出生于香港富豪之家,是香港著名地产企业鹰君集团创办人罗鹰石的第四个孩子。虽然出身豪门,但罗家的孩子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有钱人的好处。

  在罗康瑞的记忆中,当同龄的小孩都去公园过周末的时候,他的周末却只能跟随父亲穿梭于香港大街小巷的建筑工地。

  15岁那年,罗康瑞独自一人到澳洲留学。在澳洲的6年里,父亲没有给过他一分钱,全靠自己打工。他当过酒店的侍者,在小餐厅里做过汉堡包,到工厂里上过班,几乎什么工作都做。这6年艰苦的国外生活,锻炼了罗的意志,也影响了他的将来。

  最令人惊讶的是,这6年,罗康瑞竟然没回过一次家。当他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回家的第二天,父亲就带着他去公司上班。

  鹰君集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罗鹰石将家庭教育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带入了企业。作为鹰君集团最年轻的家族成员,罗康瑞的工作是最底层的。而且,在这个典型的中国家族企业里,既没有层级又没有明确的分工,罗康瑞只能“跑来跑去,做父亲吩咐的事情”。

  当时,“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企业在香港极为普遍。对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企业组织形式,罗康瑞却极不适应。两年后,无法改变环境的他,选择了离开。

  1971年,在悄悄找了一份销售百科全书的工作后,他正式向父亲提出辞职。但母亲却不愿意自己的第四个孩子成为一个百科全书的销售员。结果,她代表罗康瑞与罗鹰石谈判,最终筹得10万港币,但必须还本付息。

  就这样,罗康瑞开办了自己的工程承包企业——瑞安建筑。接下来的两三年里,他就是靠着父亲公司发包的建筑业务维持运转。

  1972年,罗康瑞读到了《天地一沙鸥》这本书,海鸥乔纳森终身锲而不舍,终于悟到完美飞行技巧。罗康瑞意识到,只有坚持奋斗,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未来。后来,他甚至将海鸥作为瑞安的标志。

  但是,仅靠父亲给的业务维持生计是没有未来的,那么,罗康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起步艰难,但罗康瑞的心里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做一个专业人才管理的专业公司。所以,瑞安建筑从一开始就拒绝所有家族成员参与,而是寻找专业人才来打理业务。至今,瑞安集团仍然没有一个家族成员。

  对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做法,父亲并不隐藏自己的不满:“这样做有什么用?纯粹是在浪费钱!”不过,在商场上眼光锐利的罗鹰石这次却看走了眼,恰恰是罗康瑞着力打造的这种专业性,让瑞安建筑很快就脱离了他的羽翼,得以展翅高飞。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这个罗家的年轻人带着一个专业的团队,做了不少有口皆碑的工程,瑞安建筑得以在香港的地产圈子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再加上罗家在地产圈的良好信誉,罗康瑞在1974年顺利接到了第一个家族以外的工程。也是在这一年,罗康瑞连本带利还掉了父亲借给他的10万港币。从此,罗康瑞才真正走出了豪门。

  虽然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罗康瑞还有更大的雄心——成为香港一流的地产开发商。但这并非易事。

  在挣了一些钱后,罗康瑞开始投资父亲的一些地产项目,但都是小打小闹,折腾不出什么大动静。他跑去参加土地竞拍,“就我口袋里的那点钱,只能去看热闹,什么也买不到”。

  当理想在现实的冰山上粉身碎骨,罗康瑞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那时,香港建筑用混凝土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而且很难买到,这让以建筑为主业的瑞安苦不堪言。想来想去,罗康瑞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1977年,瑞安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立,瑞安不仅实现了建筑原料自给自足,而且这个项目,让罗康瑞赚到了他的第一个1000万元。

  北上内地

  在创业的前7年,罗康瑞没有休过一天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要看7份报纸,往往是工作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早上7点就起床继续干。瑞安的员工都说,老板很拼命,似乎每一分钟都在工作。

  罗康瑞终于为自己拼出了一个未来:1984年,他的瑞安集团在香港上市。

  而1980年代初的香港,正在中英两个大国的博弈中惴惴不安。香港未来地位的悬而未决,引发了一次汹涌的移民潮和海外投资潮,香港房地产和建筑业应声滑落。

  顺风顺水的罗康瑞不愿就此停滞下来,尤其是前些年的顺利发展,让他信心爆棚:“既然我能做好建筑业和房地产,那我也能做好其他的事情!”

  短短几年间,瑞安先后涉足电脑、酒店、餐饮等多个行业,甚至还在加拿大买了两家酒店做旅游。一场丰收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让一群工程、建筑方面的专业人士去跨界经营,他们就不再专业了。回首往事,罗康瑞也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投资了那么多行业,开董事会时,5分钟就得讨论一个行业。那时简直是疯掉了!”

  这场“全面开花”的疯狂,让罗康瑞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87~1988年间,罗康瑞果断停掉了瑞安的第一次多元化扩张,总损失高达数亿元。尽管有瑞安集团成功上市带来的融资渠道,但如此巨大的损失仍然几乎让罗康瑞一蹶不振。

  有趣的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的那段历史,却发现,这次多元化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让罗康瑞歪打正着闯入了内地市场。而这里竟然成为了改变瑞安命运的一个新战场。连罗康瑞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我不是那么早进入内地市场,而是继续在香港发展,结局很有可能是破产!”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日期得以确定。

  大势既定,经济必有一个大发展。按照罗康瑞的判断,内地市场广阔,大有可为。而上市成功打通的融资通道,更是让他拥有了无法遏制的投资冲动。

  1985年,罗康瑞与上海市团委合作兴建上海城市酒店。这是罗康瑞在内地的第一笔投资,投资不大,但却是瑞安在内地的一个桥头堡。

  1989年,香港股灾,罗康瑞一直在谋划要重整业务,彻底摆脱多元化失败的阴影。但是,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很多资料和经营行为都必须公开,这让罗康瑞处处受制,无法全力施展。利用这次股灾的机会,罗康瑞邀得香港著名地产公司新世界(16.22,-0.03,-0.18%)助阵,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私有化:先是由新世界支付5.6亿港币现金收购上市公司瑞安集团的公众股,由于出价高出市价30%以上,因此得到公众股东响应,顺利收回股份;而新世界则以这一代价获得了瑞安集团30%的股份;最大的赢家当然是罗康瑞,他无需掏出一分钱就完成了公司的私有化,而且还顺利引入了实力雄厚的投资者。而这仅仅是他纯熟财技的第一次施展。

  在邓小平南巡后,罗康瑞看到自己梦想的投资环境一天天地成为了现实,他果断将投资重心向内地转移。

  从1994年开始,罗康瑞大量出售香港资产,把资金转投中国内地。他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做实地调查研究后,放胆押注上海。1994年,他开始在上海建造26层高的瑞安广场,1996年竣工。趁着当时办公楼出租市场的行情火爆,1997年初将此大楼全部出租。随后,瑞虹新城、城市公寓等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

  1997年,当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亚洲时,罗康瑞已经在内地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几年之前与他实力相当的香港同行们却只能孤苦伶仃地承受这场无妄之灾。

  后来,连李嘉诚和新鸿基的郭炳湘这样的地产大亨见到罗康瑞,也得拍拍他肩膀,赞扬说,那么早就想到进入大陆市场,好样的!

  一战成名(一)

  1996年,罗康瑞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机遇——上海卢湾区政府批给他52公顷太平桥地区地皮。就是在这里,罗康瑞建成了上海的新地标——上海新天地。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创了中国旧城改造的新模式,打赢了一场让他扬名立万的战役。

  52公顷土地,显然不可能一下子全面启动。罗康瑞的计划是先改造一片位于商业中心淮海中路旁的老街区。这里由弄堂组成,占地约3万平方米。在弄堂里,晾挂的衣物一字排开,如同家家户户悬挂的彩旗,一排排水槽排列在弄堂两侧,为了防止邻居盗用,水龙头都上了锁,居民们通常会在弄堂里临时支张桌子吃饭,在这里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私人空间。

  穿梭在这片由上海特色老建筑石库门组成的弄堂里,罗康瑞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开发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这可是“市中心的中心”啊。

  罗康瑞经常去国外旅游,每到一个城市,都一定去看看这个城市的旧房子是个什么样子。他发现,这些颇具魅力的老建筑都很吸引游客。既然上海还没有,为什么我不可以在上海做一个呢?

  他想要一朵与众不同的花,但无论这朵奇葩多么与众不同,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它必须能招来蜜蜂,不然这个项目就毫无意义。

  罗康瑞下定决心,要尽可能保留该地区的历史特色,同时让它对大公司和奢侈品牌具备商业上的吸引力。

  他出价数百万美元,请来了美国旧房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为自己出谋划策。在花了1000个小时研究上海的旧建筑后,本杰明·伍德的设计师们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分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再用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

  为了创建一种商业上可行的居住环境。他们加固楼体,翻修外观,加装窗户,改造水电系统,加装地底光纤电缆和空调系统,几乎全面改造了内部结构,让公司和品牌可以入驻。为了达到旧建筑的效果,他们找来了当年由法国建筑师签名的图纸,按照图纸来还原建筑,甚至还专门进口了一种昂贵的防潮药水,像打针似地注射进墙壁的每块砖和砖缝里。这样折腾一番之后,新天地每平方米的造价就达到了2万元,比直接新建房子的成本高出数倍。

  当时,一方面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说不清楚新天地究竟是旅游项目还是商业地产,所以银行拒绝为新天地项目贷款。这导致公司内部反对的声音越来越高。

  但是罗康瑞觉得,房地产跟经济增长肯定是挂钩的,在此前的10年中,上海的经济增长平均达到了12%。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的市中心来做这样的一个项目,如果没人喜欢,没人租,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罗康瑞力排众议,坚持要做。再加上那时,全部股权都是罗康瑞的,他一锤定音:“钱是我的,你们给我做吧!”

  为此,罗康瑞先拿出自己的老本,前期投入8个多亿,最终启动了这个项目。一年以后,银行才放出了4500万美元贷款。

  一战成名(二)

  2001年6月30日,上海新天地如期竣工。第二天,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典,而中共一大会议旧址,就在新天地里面。10月份则是上海APEC会议。后来罗康瑞得意地说:“庆祝建党80周年,中央的高级领导都会到一大会址,不用宣传全国都会知道;APEC在上海开,各国总统元首会到上海来,有6000多名外国记者,不用宣传你也宣传了。”果然,除了中央的高级领导,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前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都光临了罗康瑞的新天地。

  一时间,上海新天地声名鹊起,引得投资者趋之若鹜。造价每平方米2万元的店铺,有人甚至出价3万、4万来买。

  罗康瑞则留了一手,他规定,新天地房屋只租不售:“一卖给这些商户就没法控制了,坚决不能卖!”这让他的投资回收非常缓慢。

  一方面,瑞安拒绝了快速回笼资金的诱惑;另一方面,为了吸引优质商户,瑞安又以低于市价的租金招徕客户,因此初期回报不大理想。两三年后租约纷纷期满,由于经营业绩理想,大部分商户此时愿意续租,瑞安顺势调高了租金。

  这样一来,尽管投资回收缓慢,但上海新天地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8%至10%,高于上海优质零售商业地产年均7%~8%的收益率。

  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回报了。但上海新天地带来的更大效应,应该算是周边房价的提升。在新天地2001年刚开业时,其周边住宅价格为每平方米 6000~8000元,2003年上涨到每平方米1万余元。瑞安地产在新天地开发的“翠湖天地”自2002年6月7月销售伊始,每平方米售价就高达 17000~25000元,2007年售价约每平方米55000元,而2008年上半年“翠湖天地”三期售价达每平米85000元。

  而上海新天地只是上海太平桥地区旧城改造的一小部分,罗康瑞在整个太平桥项目规划的高档住宅区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其实,上海新天地产生的“蝴蝶效应”还有第三轮。

  鉴于上海新天地的成功范例,其他城市也纷纷邀请瑞安地产为他们开发旧城区重建项目,目前罗康瑞正带着上海新天地的概念和开发经验闯进了杭州、重庆、武汉和佛山。

  让自己的项目成为新的地标,这几乎是每一个地产商的梦想,但罗康瑞却轻松实现了。如今,上海新天地成了和外滩、徐家汇一样的上海地标。当他出席全球性的社交场所时,经常有人走过来,对罗康瑞说:“我刚刚去过上海,看到了你的新天地。”

  2004年2月24日,罗康瑞宣告其专注上海等内地大中城市房地产发展的地产旗舰公司——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罗康瑞将原属瑞安集团的瑞虹新城和太平桥发展项目通过换股方式投入瑞安房地产,由此获得六成以上股份。2006年10月4日,瑞安房地产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为当年最大型的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市项目。

  解码烂尾楼

  1980年代,罗康瑞承受过盲目多元化的苦果。为此,他下定决心不熟不做,必须围绕自己熟悉的地产、建筑业来做文章。

  2005年底,瑞安集团旗下瑞安建业公司高层到了大连。就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一座屹立于市中心甚至外墙都已经装修好了的烂尾楼——希望大厦。希望大厦原为韩国现代集团投资兴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该楼资金链断裂。

  瑞安建业高层觉得有些可惜,这栋位置超好的写字楼只需投入少量资金,重新施工即可投入使用。罗康瑞对此思路给予肯定:瑞安建业本身有很强的施工和项目管理经验以及独到的投资眼光,一些投资银行也表示支持,他们于是决定尝试介入希望大厦的续修中。

  这次,他们赶上了好机遇。此前10年,一直为“卖与不卖”摇摆不定的现代集团董事会此时的决定是“卖”。瑞安建业由此获得了大厦的产权。这次投入将瑞安建业引入到了烂尾楼领域。

  在进入烂尾楼领域之初,一度有人断言,瑞安必败,因为烂尾楼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许多烂尾楼,一搁数年,无人敢碰,是房地产行业公认的死结。

  但是,瑞安却在国内主要城市频频出手,2006年11月,以4.015亿元的价格拍得了“成都最烂的烂尾楼”汇通大厦;2007年7月20日,拍得了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的烂尾工程,如今已经易名为沈阳中汇广场……期间,瑞安在青岛、大连、广州、北京、成都等地“扩张版图”。

  虽然动作频频,瑞安在挑选烂尾楼时却有严格的标准:

  1.必须最有效地控制市场风险。这包括对烂尾楼的整合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改造完毕;在选址上,必须是位于城市的市中心或显要位置;

  2.必须理顺债权债务关系。瑞安原则上只通过拍卖的方式参与烂尾楼的改造。如此,企业则规避了员工上访、产权混乱、遭遇隐性“地雷”等诸多问题;

  3.必须明确股权架构及管理关系。瑞安中华汇采取了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原则上不主张其他合作伙伴参股,单一持股;

  4.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资金平台。

  凡违反以上四条者,即便条件再诱人,瑞安中华汇也不予考虑。

  2007年7月,瑞安建业将旗下的数家烂尾楼项目打包入新成立的中华汇房地产公司,其后在伦敦上市。瑞安建业宣称,向中华汇注入的数个停缓建项目,内部回报率不低于40%,新落实项目的目标回报率则不少于25%。凭借良好的业绩,中华汇累计融资近39亿港元。

  时至2009年,中华汇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国拥有12个烂尾楼及在建项目,190万平方米储备资源。2008年,中华汇完成多项出售,包括北京华普大厦及圣元中心、大连希望大厦等,共带来盈利7600万美元及收入4.5亿美元,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罗康瑞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同行:所谓的商界死结并非绝对的死结,而是缺乏解码的技巧。

  炫目财技

  2008年10月起,受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中华汇股价持续走低,从最高位的1.23英镑,跌至2009年3月初的0.2英镑,下跌约七成。投资者的看淡,让罗康瑞最终作出私有化的决定。

  其实,对于香港富豪来说,在行业低潮期折价私有化上市公司是屡见不鲜的财技。例如2000年至2006年,电讯盈科的市值蒸发近90%之后,小超人李泽楷就提出以4.5港元私有化电讯盈科,但没有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主要原因就是众多在数十港元价格购入股票的小股东感觉损失惨重而反对。

  而20年前,罗康瑞就曾在香港股灾时将当时的上市公司瑞安集团私有化。此次运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2009年初,瑞安建业开始透露拟私有化中华汇的意向。4月份,瑞安建业宣布以1.714亿英镑(约19.56亿港元)的总代价私有化中华汇。但这一方案未得到大多数股东的认可。

  经过多轮协商后,瑞安建业私有化中华汇的代价不断提高,并在6月初获得大多数股东的同意。

  最终,此次瑞安私有化中华汇的账目代价是29亿港元,但因为私有化的方式包括以瑞安建业的股份换股,或者股份加现金等方案,所以实际代价是瑞安付出了16.56亿港元。而在上市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华汇获得了近39亿港元的资金,现在仅仅需要不到17亿港元就能将其收回,也难怪外界有高卖低买的质疑。

  对于私有化的“动机”,瑞安建业的官方说法称,中华汇上市以来,股份的流通量相对偏低,难以再为其提供具吸引力的集资途径。其次,中华汇的股价长期偏软,相对每股资产净值有大幅折让,未能反映其中长期的真正价值。因此,瑞安建业认为提出收购可释放中华汇的实际价值,以高于当时市价提出收购,让中华汇股东可以将投资变现。

  似乎是为了回击质疑,刚完成中华汇的私有化,罗康瑞马上就自掏腰包逾20亿元投入瑞安房地产。

  6月初,瑞安房地产宣布,以先旧后新的方式,按每股作价4.87港元共配售4.185亿股该公司股份。话音未落,6月10日,罗康瑞就全部承接了这20.38亿港元的股份。

  通过此次配售,瑞房的净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5%,为以后公司的其他融资计划定好了基调。摩根大通也表示,瑞房经配售后,资金可用作扩充现有项目及刺激2010年后盈利增长。

  但此次配股大股东个人拿出20多亿港元,多少让人有些意外。罗康瑞向来都是资本高手,习惯于用小资金撬起大资本。此前,合生创展为代表的一批房地产股票都完成了增发,市场反应不错,并没有让大股东花费更多的资本。罗康瑞完全可以用小资本带动融资。

  罗康瑞自掏腰包,让业内人士大跌眼镜,纷纷猜测:如果排除其他私人因素,那只能说明大股东很看好公司前景,难道瑞安房地产有更大的融资计划?

  罗康瑞透露,虽然瑞房获得了大笔资金,但融资所得主要用于现有项目的开发,不会有其他扩张计划。

  2009年,瑞安销售业绩较上一年同期有所回升,旗下项目30%的客户是一次性付款,这意味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强大。但瑞安现在的战略依旧以“稳”为主。

  “财务稳健,才会看得更长远。”这是罗康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解危之道

  1989年香港股灾,罗康瑞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上市公司瑞安集团的私有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罗康瑞却在此之前大量抛售在香港的投资,将投资重心转移到内地市场,侥幸逃过;

  而面对现在仍在持续的全球经济危机,罗康瑞会怎么做呢?

  2008年,瑞安房地产销售欠佳,全年只完成36.5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58亿元销售目标的63%。发展迅猛的瑞安房地产一度财政吃紧。2008年年底堪称瑞安发展史上的“艰难时刻”。

  2008年10月12日,瑞安刚好有3.75亿美元的票据到期,在年初的时候,美国一家很大的银行就承诺贷款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雷曼垮台之后,这个银行却一下子停止了放款。

  “我们当时有20多亿元人民币,但是汇不出去。”好在最终得到了银行的支持,瑞安安然无恙。

  事后,罗康瑞做了“十分严格的检讨”。“一是危机感不够,尽管有未雨绸缪,但仍轻视了市场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第二是公司的成本较高,架构臃肿,我们有37个部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借着危机,瑞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公司如今放缓了拿地的速度,并计划加快消化已有的土地。

  “我们目前的土地储备是1320万平方米,但前几年实际消化的量很低,每年只有20多万平方米,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三年内每年开发100万平方米的目标。”罗康瑞称。

  在此基础上,瑞安对内调整了组织流程,将原先的事业部制改为项目负责制。换句话说,原先一个项目的实施要陆续通过各部门的审批,流程繁琐且周期较长;如今公司尝试从各部门抽调出一些人员组成针对性的项目小组,原先的组织壁垒被打破,由此带来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

  借着这次重组的机会,罗康瑞还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分权管理,将部分决策和管理权下放到项目里面,每个项目的总监和他领导的小组有权决定任何事情,这给了贴近市场的一线领导者以最大的活动空间。“他们只要每年把预算报上来,我们看一看讨论一下,以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做了,不用再事事汇报!”

  2010年1月1日,瑞安集团这套新管理体系正式运行。这支化整为零的轻骑兵,将从此展现出更加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

  虽然将权力下放,但这只倔强的海鸥又找到了新的目标。就像海鸥乔纳森一样,罗康瑞也开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他下定决心要在两三年内交班,让出行政总裁的职位,自己则专注于集团长远发展的战略制定和全局部署,而非日常的运营事务。目前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这是公司发展的需要,我越迟交权问题会越大。”

  显然,罗康瑞将顺利交权当做了自己下一个需要超越的新高度。

  如今,罗氏家族在香港影响力仅略逊李嘉诚、郑裕彤等家族。罗康瑞一手打造的瑞安集团已经超越了鹰君集团;鹰君集团由罗康瑞的三哥罗嘉瑞直接掌管;六弟罗启瑞主持新福港集团(前称孙福记集团,主营建筑工程);二哥罗旭瑞则打理世纪城市集团(控股富豪酒店集团)。

  正是父亲一手撑起了罗氏家族,并让这种荣耀得以延续。这么多年来,尤其是在有了自己的子女后,在遇到企业传承的问题时,罗康瑞越来越明白父亲。有时他甚至会想,父亲也很像那只不断追求完美的海鸥,他对子女们的言传身教甚至不近情理的严苛,也许正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和期许。

相关文章

·焕发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 10/01/10

·焕发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 10/01/10

·"华誉景观·200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年度30强企业总评榜(G30)"隆重发布 10/01/07

·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2009年度论坛现场直播(上) 10/01/07

·寻找曹操墓:从地理线索到考古实证 10/01/0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