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历史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载体,能唤起对历史的回忆。城市面貌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物体,很容易看到过去城市走过的路。
上海外滩沿岸的建筑群,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被誉为「远东华尔街」,集聚着世界各国知名银行,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形成了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严加保护。根据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自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这些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的建筑物不仅禁止买卖,连里面的任何装修,都要经过市政府相关文物单位批准才能动工,务必做到「修旧如旧」。
座落在这个区域的洛克外滩源项目是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外滩源保护开发工程之一。外滩源项目主要针对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北端即上海外滩建筑源头的一批特色老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其中,洛克外滩源项目规划总面积在九点四万平方米左右,将把沿线老楼保护性开发成集商业、文化、办公等于一体的建筑群。这批建筑中,广学大楼曾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规模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所在地;兰心大楼是上海第一座西式剧场兰心大戏院的旧址,改建后曾出租给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等机构;亚洲文会大楼曾作为收集并研究中国历史、矿产、自然标本等的英国侨民文化团体的办公楼;世博期间将会以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形象展示给世人。据悉经营方现在已经跟蔡国强等多位在世界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一起准备世博期间及世博之后的展览。经常被上海老电影选中的地标建筑光陆大戏院,因专映欧洲影片而曾在沪上名噪一时。二零一零世博会大兴土木,却也没有忘记城市的历史延续,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表示﹕「城市最大的吸引力和它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现在有一个好势头,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而在于它有一个历史的延续。今天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昨天的基础上过来的。」
伍江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上海近年城市开发结合历史建筑保护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新天地」和「外滩源」。伍江指出,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不论它的内涵还是深度,远远超过这二个地方。这是两个商业项目,「但通过外滩源和新天地告诉大家,历史文化遗产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是割裂的,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不仅融为一体,历史文化遗产本身也可以参与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增值,新天地就是很好的例子,外滩源也会成为范例」。以下是访问的主要内容﹕
你觉得人们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了解吗?
即便学者也会认为,保护同现代社会生活是没有关系的。国家强大了,有钱了,可以有更多的投入来保护了,被理解为是养的东西。「新天地」给人的概念就不一样,它本身就是有活力的,可以创造价值,甚至比新建筑创造的价值更大。「外滩源」步其后尘。「新天地」当时在做的时候并非是为了要保护历史建筑,本身是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只因那里是「中共一大」的会址,有开发的限制要求,造就了「新天地」。「外滩源」不一样,是先有价值的呈现,大家了解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再来谈商业开发。作为一个学者还是过往的城市规划官员,我一直跟投资商说,要对得起历史,要对得起城市。整个社会对历史保护真正的价值还是不清楚,认同多多少少是出于社会舆论、语境的影响。
你觉得保护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物质的历史文化,作为历史的见证,作为载体,能唤起对历史的回忆。城市面貌是最直接的、最直观的物体,很容易看到过去城市走过的路。我们越来越知道,人类历史是沿续的,不能断裂的。一个人不能生活在没有记忆中。记忆不仅是有了钱以后的小资产阶级的专利,人人都要怀旧,谁敢说他不怀念他的历史,对历史的怀念是人的本性的要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必然是这种怀念的重要提醒物。人的生命是沿续的,城市作为人的生命空间也是沿续的。现代城市是活的,活的总是要新旧更替。我们希望这样的变化是连续的,不能一天突然把城市毁了,明天再造新的,人承受不了。
应该以什么方式承接这样的沿续?
城市是个物质的东西,是文化代价造出来的,需要消耗能源、资源,不能简单的认为,不能用的就拆掉,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修理、补救。你看欧洲几百年的房子都还能使用。不断的爱护,不断的维修,保养得好比不保养相差很多。会不会保养,是你一个人或者群体文化素质的表现。你会保养的人,你就对人类历史文化承担起很大的责任。有的人希望历史记忆多些,有的人希望少些。但总不能以不道德的方式来不断改变你的生活环境,因为要消耗资源能源环境的。我们尽可能的让存在的建筑继续利用下去。不符合要求的可以改。其实,任何一个东西,造好后已经不符合要求了。所有的功能要求都在变化的,每一天都变化。不能因为要求变化了,房子就要拆除了。人的智慧就在于可以想办法让它符合新的要求,而不是毁损重来。美是可以通过创造来实现,不一定是通过财富来实现的。最好的办法是为这些房子找到新的功能。
新的功能犹如焕发青春?
对!上海一些老房子,加入新功能后,不仅沿续生命,甚至焕发青春了。比如外滩的房子,几十年破坏得很厉害,保护最好的方法是恢复它的功能,所以最初提出,外滩原来是金融街,现在把银行搬回来。但后来发觉很难,现在的银行和五六十年前的银行完全不一样,怎么办?现在高级的俱乐部、饭店、酒吧、专卖店进来,一下子靠功能改变提高了价值。有些功能和你原始功能完全不一样,但客观上有利建筑保存。
我们以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为傲,旧城改造是否要有个比例?
我一直反对旧城改造的说法。城市遇到新的发展,要拆旧建新,不断有拆迁。其实,对旧城不是改造,而应该谈更新、再利用。城市的功能在变,我们对它的要求也在变,但不一定要拆,可以经过修正功能。城市生生死死是自然的,尽可能找到新功能,就可免拆了。有些老房子没有历史价值了,城市更新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是快速、大规模的。不要老是什么都换,历史是靠沉淀的,城市也靠沉淀。我觉得城市中如果功能真正需要改造的,应该是局部的。小规模的改,小规模的造,带来的影响就是小规模的。为什么大家喜欢老的租界,上海徐汇区保留的小街坊、小弄堂,城市的尺度还在。我非常赞成城市要缩小尺度。
石库门是上海历史创造
上海该拆的拆了很多,该建的也建了很多,未来是否还有保护的问题?
上海在过去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应该说很多破烂拆了,建了很多精品,但也有很多宝贝损失,所以我们在讨论要重视保护的问题。但实际上在过去还有一部分该拆的没有拆。俞正声书记到上海发现很多棚户区没有拆,现在抓紧拆。但不要忘记,就是这些破破烂烂中也有价值,比如,同样作为旧房的石库门就有很大的价值,是上海历史的创造。
解放后谈了六十年了,要寻求具有上海特色的居住形式,现在高楼大厦肯定不是中国特色。要既满足今天生活的要求,又要满足今天市场的价值观念,满足今天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具有历史延续性,这是我们想要的。石库门已经有了,既符合资本主义时期的土地价值,又满足当时的技术水平,还符合当时人的时尚追求,同时又一定程度沿续了历史传统,这不就是我们要的东西吗?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保护好。
·焕发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 10/01/10
·万科的敌人 10/01/10
·嘉华国际10亿上海拿地 加强长三角布局 10/01/08
·海博股份18.56亿竞得上海华新镇地块 10/01/08
·保利香港09年销售增长45%至80亿元 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