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种地域性的,供人们生产生活,是地方环境组成的重要部分,大量的居住建筑是当地人民朝夕生活的场所,城市的生活福利设施、公共活动又是人们生活的必备,地区人民、国家有着自己的尊严、要求,这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特点,翻开今天的建筑乐章,我们的建筑现象:
1)、大量的农村建筑仍是沿用地方的传统建筑、乡土建筑,特别是农村住宅,随着农民生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发达地区的农居有了进展。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建筑风格也反映他们的心态行为心理,加上宅基地的限制,有联排式,双楼房,都是无序的少有规则,各地的情况大有差异,也可以归入新地区主义的自主建筑。
2)、一种回归思潮的新的建筑,当今人们开始注意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的追忆、回忆或怀念,一种思潮于是在各大中城市都有追风,追的是当地的历史风貌,南京的夫子庙,合肥的城隍庙,北京的琉璃厂,昆明的民族楼等都有这种现象,也有宗教信仰建的或恢复的寺庙。有的作为景观建筑如南京阅江楼、杭州的雷峰塔等。上海的城隍庙及北京的大栅栏等。一种新的复古,或者说一种利用历史文化以再现新的形式出现,苏州干将路就是这样的例子。人们有意识地对现代新的地区主义建筑的探求,一种文化思潮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同时又分庸俗、通俗、高雅的,也有个别怪异的。
3)、大量的公共和民用建筑,特别是工业建筑,那是属于现代建筑。这是主流,那些所谓精细、粗野,后现代只不过是主流中的支流,它并没有能接替现代建筑,它们只是一个支流,或是建筑师们一种自我实践,即使同一位建筑师也会在他的实践经历中做出不同风格和样式。我们只能说这个时代是现代建筑时代,是同构。其他的只是一种支流,趋同现象。或者说趋同现象中的差异。或者是现代建筑的地区特点。
4)、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引进外资,加入WTO,许许多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同时也引入许多著名建筑师及其单位来参加建筑设计。先是上海的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广州的大剧院、北京的国家大剧院、29届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等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甚至地方省市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群均参与了规划设计。他们的参与引进新的技术、新的科技和新的设计理念,这对我国建筑设计部、设计人员是一种冲击、一种交往,总的来说是有益,促进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也同时是一次学习的机遇。这种冲击一时也有种种评述、议论、争论甚至否定。说明趋同的认识要有一个实践过程,批评的偏颇,要有争议这才是正常。“鸟巢”是人们的称谓,巨大的方钢管,施工极为困难,也未起到支撑看台的作用,一旦被官方、民众提起鸟巢就成为一种习惯词,有共识了。中国建筑师对外来建筑师的设计从理念上也开始学习,也在自身的设计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果说59年的十大建筑还保存了传统的风格,那么什么C.B.D与世界现代一批建筑平起平坐。人们的议论也不无道理,建筑怪异了,和传统称之的建筑变异了,人们对建筑心理失去了平衡。也有骂道:“建筑史要重写”,真好像巴黎铁塔的竖立,连大文学家歌德也说“是个怪物”。认识归认识,客观事实的存在,人们要研究要探讨,中国的现代建筑要往何处去!
说明每一个大科技革命和创新,都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化,都要求我们去认识“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不能有新的世界,新的平衡。趋同只是一种现象,从这个趋同到那个趋同,只是现象的变化,分析历史那巴洛克,洛可可的兴起,新艺术运动的建筑,他多少引起人们的震动和启示,一次我在法国参观新艺术运动的建筑地,看到不少外国学生来测绘、拍照,一群花中长出一朵鲜艳的花,怎么不引起注意呢,西班牙高迪的教堂修了百年,至今仍有人在续修。我们需要有鉴别,那大众的和特殊的,那一般的和个别的,都是人类的创造,历史总会做出公共的评判。
我们的目标是传承、转化与创新。创新永远是基本的,我们主张的是现代的地区的新的中国的建筑。中国人民心里有杆秤。建筑世界走向大同,大同之下仍保留甚至发扬地域的文化。(注:金茂大厦是仿造中国的古塔而创新,鸟巢的内墙也打上中国红的灯光,刷上红色的面墙,正好像美国建筑师来到中国建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也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迎奥运我们表现的仍然是中国的)。
建筑是社会意识观念的反映。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有特色的社会思想,代表着一种中国的、创新的、自身特色的多元、多样、包容、融合的一种大胸怀。 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要“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来做为自己创新的基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买房吧,我们帮你找工作 09/02/05
·联想换帅 09/02/05
·探秘西西里岛木乃伊 09/02/05
·礼士胡同,说说那“故事里的事” 09/02/05
·格林威治子午线 时间的故事 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