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从趋同到趋同

  趋同是时代性,时间性,有地域性,地区性,是时空的趋同又是时空的差异。

  历史给我们一种启示,在地域、地区内的建筑风格在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种共同的趋同的形象,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中亚都有此现象,它们形成的原因,或因某偶发形式,人们喜爱,或因地理,或因统治者的喜好,形成型制,或因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当然还有非物质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特别是宗教因素,它好像传媒一样。在古代、中世纪,甚至某些地区的近代,都还保留着这种痕迹,它们的流传像波浪一样渐渐的散开。我们在上个实际八十年代设计的武夷山庄是一种新乡土建筑,开始当地并不理解,但被人们共识,周围的建筑都竞相模仿。有来测绘比划,致使周围建筑,一群,一簇都形成了武夷风采,后来度假区带来各地的建筑(大多是旅游,有的是北方的官式大屋顶,有的是西式现代建筑,有的甚至把欧风建筑也带来了),世俗的、通俗的、庸俗的都出现在这个度假村中,真是杂乱无章,像一团浆糊,乱成一团,这叫从有序到无序。当然与管理者有关,这不过是一种现象。历史上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法国和英国的,与意大利和德国的不同,法国巴黎的圣母院是平顶、垂直线条,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则是尖顶、高矗而垂直的线条,不论怎样都表现一种哥特式的教堂,而传遍了一个地区。有共同的也有差异的。趋同是时代性,时间性,有地域性,地区性,是时空的趋同又是时空的差异。

  风格的传播具有流动性,人口的流动,殖民地的通知,带来了强势文化。上海的老外滩,青岛的德国式风格建筑,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它辽阔,宽厚,传统建筑有十分统一的建筑风格。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例,从北方的乡村民居到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再到云南的“一颗印”,直至广东的传统民居之一也都是四合院,西安半坡的三合院,甚至黄土高原的窑洞都是围合成院落。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的民居特色,各具风采。这也和各民族的传统和行为心理有关。

  传播是个媒介,传播可以是统治者的意象和意志,各地区文化的交流,有平等的,有强势到弱势,有模仿、抄袭,有人口的流动迁移,有观念的爱好,欣赏。战争和宗教在历史上是个大的媒介和触发。俄罗斯沙皇时期上层人讲法语,在圣彼得堡的冬宫都是请法国人设计的,而中国北京圆明园的西洋楼也有外国人设计的,后来圆明园毁于战争。战争的侵略以大英帝国为例,在殖民的高潮时期,大英帝国自称“日不落的国家”,所以他的殖民建筑在他们统治的地区政府官邸都带着他们烙印。再就是宗教,宗教与建筑是紧紧相连的,凡是地区国家的信仰的教义,都有他们盛行的宗教建筑,不论欧洲、亚洲的宗教建筑都有浓郁的地区特征,大小教堂都是用一种模式套下来。你看那布拉格的老城从山顶上的St. Vita大教堂外,城中都是一个个小街区,区级的教堂,在蒙蒙雾海中那美丽的布拉格多少带有神秘的色彩。欧洲除了教堂外那就算是城堡建筑。欧洲历史上经过一段城堡时期(约公元9-14世纪),那是从防御而设的坚厚的石墙,小小的箭孔,或者有平顶的城垛。那也是那个冷兵器时代城堡建筑的趋同。到了每个城堡建筑又有差异了,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个性、特征都在趋同下一致起来。欧洲有很多住宅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

  西方建筑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区别,这主要是历史进程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建筑从希腊罗马传承以来,不妨称之“柱式建筑”。当以五柱式的法式传承下来经过文艺复兴又大大的发扬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18-19世纪殖民的国家(帝国主义)侵略各地区,殖民各发展中国家,“柱式建筑”也带出或输出到各地、各殖民国家,即所谓欧式。

  而东方的中国人口众多,从清以后特别清中叶以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柱式建筑”很自然的由强势文化摆到这些国家和相关的城市中去。一边是强势的,一边是弱势的。建筑是物质生产,功能的使用,它的留存功用,有的留存随着历史的变迁,认为的拆除,中国的建筑的发展相对欧洲、西方是滞后了。所以在著名的《世界建筑史》一书的前几版中称东方建筑为Non-History,多少有点贬义的意思,这是记载建筑史的历史了吧。

相关文章

·买房吧,我们帮你找工作 09/02/05

·联想换帅 09/02/05

·探秘西西里岛木乃伊 09/02/05

·礼士胡同,说说那“故事里的事” 09/02/05

·格林威治子午线 时间的故事 09/02/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