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自由的谷歌与神秘的苹果

  苹果公司里弥漫着一股神秘气息,每个人似乎在说话时都有所保留,这与谷歌太不同了,也许是因为苹果的设计秘密太多了……

  从西海岸周游回来,重回熟悉的图书馆,依旧是教堂般的肃穆,只有那种沉静的力量才能把我从闲适的心境中一把拉回现实──第二回合正式敲锣开打。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厚厚一叠的阅读材料和案例,笑容可掬却信誓旦旦的学习小组战友……诚如我前文所言,又见此间种种,我已大可举重若轻。身在校园,我的思路却常常不禁飘回到遥远的西海岸,想念的当然不仅仅是宜人的阳光海风,更是那弥漫在硅谷空气中的生气勃勃。

  在西海岸的最后一周,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一系列公司访问活动,造访了当今网络业巨头谷歌(Google)以及消费电子业领头羊苹果公司(Apple)位于硅谷的总部。在与公司数位部门及项目总监直接对话中,我深深感受到两家公司自上而下一脉相承的创新风气,也许这正是此二巨头能在短短十年内异军突起,称霸全球市场的原因。

  谷歌:团队精干制度创新

  跟随谷歌人事总监在公司主工作区信步游走,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同事总是会笑脸相迎,甚至可以与其中任何一个人随意地聊上几句,一颦一笑间我都能清楚地感到他们的自信与快乐,这就是谷歌一直以来奉行的公司文化──公司虽然是大家聚在干事业的地方,应该认真拼命,但是却不可不必时时刻刻紧绷神经,毕竟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因此谷歌内部强调保持小规模团队。工程师的办公室有开放的格子间,也有独立房间,但其区别并非级别,而只是个人喜好不同。但每一个房间容量都是保持在3-6个人不等,因为公司认为3到6人的工作团队效率最高。但是在团队间组织结构上,公司又要求工程部的总监应该管理50人以上。此举并非意在给予总监更多人事权,而是公司高层不希望这些管理者过于“细致化管理”(micro-manage),进而扼杀各个团队及工程师个人的自由度。当一个总监需要管理50人以上时,他自然无暇事无巨细地进行管理,如此一来工程师就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另一方面,人们津津乐道的“Google20%”(谷歌独创的20%自由创作项目)也从另一个管理层面上保证了鼓励内部创新的机制。谷歌明确规定,对这20%的项目,上级主管经理无权说“No”,必须无条件给予支持和继续研发的空间。此举使所有工程师在日常研发中真正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度。一些眼下非常热门的谷歌产品,例如谷歌输入法、谷歌音乐等便是在经理们开头并不看好,却又无法阻止的情况下最终诞生的。尽管其间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但是这些产品的成功证明了经理们的判断不是永远正确,而公司的这个管理政策更是行之有效的。

  作为MBA生,我们最关心的自然是谷歌的人事聘用制度。谷歌将员工视为公司最重要的资产,甚至将传统的“人力资源部(HumanResource)”更名为“人事业务部(PeopleOperations)”,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研发最行之有效的招聘及考察程序。据这位总监介绍,每个应聘者可能最多要经过多达20次考察,其中包括笔试,面试,现场编程及论文写作等等。而这一系列的考察,除了考量应聘者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之外,更关注他个人的“气场”是否与谷歌内部的整体文化相契合。这就是所谓的“Googliness(谷歌精神)”。事实证明,优秀的应聘者很多,但真正能走完这全部过程,并证明自己与谷歌合拍的往往都能在未来的岗位上有所表现,这也正是近年来谷歌全球业务突飞猛进的真正动因。

  同时,谷歌在人事制度上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公司高层所鼓励的“Bottom-up(草根犯上)”精神中。公司尽可能让员工参与、做主公司的决定。在每周五举行的TGIF(感谢上帝周五到了)大会”上,每个员工都可以直接质疑公司总裁及董事,问题涉及公司的策略、产品等诸多方面。当年谷歌最终做出进入中国的决定,也正是在这个大会上提出并通过的。公司尽可能保持所有管理层面上的透明度,近日饱受热议的谷歌事件中,其官方声明中提及的“保持过程的透明也是原则之一,而不是仅仅给一个结果”正是源于公司的这一行事准则。

  苹果:居安思危知识为王

  受邀到访苹果公司总部,要归功于耶鲁管院上任院长乔伊·波多尼(JoeyPodolny)教授。他于前年任期届满时离开耶鲁前往苹果组建“苹果大学(AppleUniversity)”。此大学并非公开招生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个苹果内部的研究所。

  “苹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司,无论是在理念、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苹果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战略,”这位和蔼可亲的前院长对我们说,“但是公司高层也逐渐意识到,公司一贯都过分强调‘关注未来’,义无反顾地开拓新纪元,引领电子产品的新方向,但是却无暇停下来,反思一下过去一路走来的得失对错,总结经验寻找原因。”

  “所以乔布斯(Steve·Jobs苹果总裁)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他建立起这样一所苹果大学,率领一支精干的研究型队伍,不但研究本公司历史发展,评价目前战略规划,而且将关注点延伸到有可比性的其他公司,评估他们的管理模式,并与苹果相比较,给出客观的评价结论,以期帮助公司高层制定未来战略,提高创新效率。”

  苹果大学并非美国第一家在公司内部成立的研究培训机构,麦当劳早先便建起了“汉堡大学”,而乔布斯参股的动画巨头皮克斯(Pixar)公司也有一个内部项目“皮克斯大学”。但从名校重金邀请大腕教授加盟,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摆出大干一场架势的,苹果是近年来独一家,以此足可见公司高层对知识的尊敬以及居安思危的心境。

  略有遗憾的是,介于苹果公司严密的保密机制,我们未能深入公司内部一探究竟,也未有机会与任何一线员工直接交流。也许这一点可以算是苹果与谷歌的一大区别吧。诚如同行的美国同学杰森·科恩斯(JasonKearns)的直言不讳:“苹果公司里弥漫着一股神秘气息,每个人似乎在说话时都有所保留,从总监的话里清楚地可以感受到他对其他部门的运作并非十分了解,这与谷歌太不同了。也许是因为苹果的设计秘密太多了……”

  我也不得不承认与他有同感,但也许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公司文化”,无可厚非。杰森说,他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看来是不适合去苹果干活的了。我笑答,你可别这么说,难不成大家去了苹果都成间谍不成?

相关文章

·“游戏棒”搭成的“人之城” 10/01/20

·深圳旧改 八百田厦村民都是开发商 10/01/19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和2010年趋势展望 10/01/19

·海尔入京畿 卢铿津门885亩“拿地记” 10/01/19

·高房价的另一种释义 10/01/1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