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馆是一座完整的建筑,同时又可以被拆分成好几个独立的部分,像积木一样拼合成新的建筑。设计师因布里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灵感来自于上海老弄堂里流行过的游戏棒。在意大利馆的设计里,他用钢铁游戏棒打造了整个建筑的结构。
从罗马的马车博物馆到拉丁美洲的一个新城市,60岁的意大利设计师吉恩保罗·因布里吉(Imbrighi)笔下有趣的作品无数,即便如此,设计一座意大利国家馆仍算得上是一次全新体验。继上海之后,意大利米兰将承办2015年世博会,意大利馆不仅要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现一个独具创意的国家馆,也希望借此向观众宣传充满特色的意大利文化,为米兰世博多做宣传,“看上去这一次的任务格外重要。”设计师笑称。
因布里吉曾多次来到上海,在他眼里,上海与意大利惊人的相似,“我刚来到上海时,很快就被这里的石库门文化吸引了。这里到处高楼林立,但同时也有幽静优雅的石子路、小巷子,这些小巷子之间还互相连接,熟悉的人可以从这条路穿到那条路,好像走迷宫一样,非常有趣。这样的巷子,罗马、米兰也有。”于是,因布里吉决定将这个“奇妙的共同点”作为意大利馆的设计重点。
位于世博园区的C区,意大利馆的名字叫做“人之城”。因布里吉解释说,他希望通过意大利馆将意式的生活和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崇尚自然、前卫与传统并进、注重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有人曾经评价说,因布里吉设计的意大利馆集摩登前卫与怀旧古典于一体。建筑平面面积为3600平方米,高18米的意大利馆好像是一个被利刀随便切割成几部分的矩形。而根据意大利馆在官方网站上的演示,整个建筑更像是由多个面积不等、造型各异的建筑体“组合”成的矩形。更奇妙的是,整个建筑群可被随意拆分,重建成其他样式,就好像玩积木一样。“这种建筑结构的一大优势就是节省。当这个建筑不需要时,人们可以把各部分拆开,再建一个博物馆或是其他什么建筑。”建筑师介绍说,这种设计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就有了,现在他不过只是复制了这样的模式,“旨在向历史与经典致敬”。
游戏棒玩出的国家馆
浏览过意大利馆网站的人肯定都对其特别的logo所吸引:几条红色或绿色的小木棍,看似随意地摆放出各种三角形。这些小木棍正是大家童年时代玩过的游戏棒。游戏棒也是因布里吉的灵感源泉。
“整个意大利馆是一个被分隔成不同区域的完整建筑,这个概念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在上海弄堂里流行那个小游戏。游戏棒之间是互相独立又随时可以互相连接的,当孩子们将一把散乱的游戏棒随便一扔,那些本来独立的游戏棒都能组合成不同的几何形状。我认为只要是玩过游戏棒的人,都可以这么理解意大利馆的设计理念。”因布里吉解释说。
因布里吉对于世界各地的建筑都非常感兴趣,其中也包括上海的老式石库门和里弄。为此他特地参观了上海的石库门博物馆,并开始了解到游戏棒。在意大利馆中,我们能明显看到这些元素对他设计理念的影响。为了满足他整体建筑必须易于拆卸并重建的要求,他采用了类似游戏棒的原理,用钢结构将这些不规则建筑体连接在一起。此外这些钢结构的连接桥又类似于在城市中各建筑间狭窄的弄堂小路。
此外,游客们还会发现,无论选择穿过哪一条巷子,最后一定会到达一座广场。广场的一面墙上将布满时装大片和可变幻风景的图画,讲述关于意大利在时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那里,参观者可以看到那些技艺娴熟的意大利工匠们表演缝纫、乐器制作等手工艺活。在设计师眼里,这个广场是对意大利式社会生活的最佳演示。
透明水泥墙
因布里吉毕业于罗马大学的建筑系,除了是一名职业建筑师,他还在母校开设了多门课程,比如“建筑材料学”以及“生态建筑学”。而他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充分体现在意大利馆的设计中。
这次意大利馆的外墙设计采用了一种神奇的透明水泥材料。这种透明混凝土所含如此高透明度源自于一种特殊的树脂与水泥的混合。由于颜色各异,所以这种水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除此之外,由于这种材料内包含大量光纤,人们可以通过水泥板看到另一侧的影像。这项发明在2004年面世,当它首次在美国华盛顿的建筑博物馆展出,便被认为是当年“最酷的发明”之一,当时的价格高达每立方英尺1800美元。
因布里吉告诉我们,选择这样的材料,是由于它的特性十分符合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如果将整个展馆看作一个城市,我希望各个区间之间发生的社会生活可以能够互动畅通,最后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活影像”。
设计师表示,大约有40%的的展馆墙面将运用这种特殊的水泥,白天时自然光便会照射到场馆内,而到了晚上,场馆内部灯光穿越到场馆外的街道,折射出正在涌入场馆内的人们的身影。
·世博会上海馆确定主题为“新天地” 10/01/14
·直达2030年的未来之旅 10/01/07
·迪拜魔咒 上海朱美拉酒店项目尽归瑞安 10/01/05
·中原:2010年商办市场投资价值逐步隐现 10/01/04
·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展馆 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