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伦敦纽约地铁争斗百年 而今纽约俯首称臣?

  世界上两大地铁系统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纽约市地铁高薪聘请伦敦地铁管理层赴纽约指导如何让地铁实现现代化。

  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地铁——纽约地铁和伦敦地铁之间的长期竞争再次爆发:纽约地铁宣布,它计划邀请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管理层飞往纽约,以提供如何对纽约地铁进行现代化的建议。

  纽约大都会交通局(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这厢的此举,显然承认不如大西洋那厢的对手伦敦交通局,可想而知,这招来了美国媒体发出的极度痛苦的呐喊之声。《纽约时报》以题为“纽约地铁乘客将称Subway为Tube吗?”刊登了这一新闻。(注:Subway是美国对地铁的称呼,而Tube是英国对地铁的叫法)

  这项计划尚待大都会交通局董事会在下周三的会议上批准。根据这项计划,纽约地铁将花费约50万美元(合35万英镑),邀请伦敦交通局的高级管理人员飞来纽约,担任纽约地铁的顾问。纽约地铁将给这些顾问支付每小时高达200美元的酬金,为这些顾问长达两至四周的行程支付差旅费。

  颇具戏剧性的是,该计划是纽约地铁新任主席杰伊·沃尔德(Jay Walder)提出的,而他在2006年之前都在伦敦交通局工作。本月早些时候,他接任大都会交通局主席,并将查尔斯·蒙海姆(Charles Monheim)从伦敦带来做他的首席运营官。

  他们俩共同计划将沃尔德在伦敦已成功实施并获称赞的一些创新措施引进纽约——尤其是牡蛎卡(Oyster card)自动付费系统,以及通知乘客下一班列车还需等待多久之类实时讯息的电子告示板。研究表明,当乘客不知道地铁延误将会多久时,其焦虑感会增加三倍左右。

  与伦敦地铁相比,纽约地铁网络开始明显露出陈旧苍老的感觉:虽然纽约地铁早就清除了地铁车厢上到处都有的涂鸦,但缺乏伦敦人所期望的数字化便利设施。纽约试图引进电子告示板的工作遇到了不少问题,目前只在一条地铁线路及中城区某街道上的巴士车站安装了电子告示板。

  伦敦交通局的一位发言人今天证实,双方的谈判正在进行:“我们正在与纽约大都会交通局就拟议的合作协议进行讨论,在该项合作协议,我们双方可以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加强协作,而对伦敦乘客或英国纳税人不会造成任何负担。我们将确保这一协议将在经济上对伦敦有益,并且为纽约提供伦敦在牡蛎卡自动收费技术及为客户提供信息方面的成功经验。该项合作协议的细节还没有最后敲定。”

  如果这听上去好像是伦敦地铁在长期竞争中最终战胜了纽约地铁的话,那么还是再思考一下吧。

  纽约皇后区是沃尔德本人的家乡,他是坐着纽约地铁长大的,在哈佛大学任教一段时间之后,于2000年离开了美国,担任伦敦交通局的规划和财务总监。

  因此,可以这么认为,一个美国人改善了伦敦地铁,教会了英国人如何运营地铁,而现在,他将荣誉和经验带回故乡。他最近表示:“对我来说,这的确是回归故里。”

  “我是在纽约皇后区长大的孩子。我是乘坐着纽约地铁长大的。”

  毫无疑问,在过去十年中,伦敦和纽约这两个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有着“近亲间”的密切接触。2001年,时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邀请美国前情报人员鲍勃·基利(Bob Kiley)去伦敦整治公共交通。基利是改善波士顿和纽约公共交通系统的功臣,利文斯通希望他能在伦敦再显神通。

  他们形象生动地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总结为“一个中情局活动分子为一家食古不化的托派机构工作。”然而,基利担任伦敦交通局第一把手的日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与当时的伦敦市长利文斯通一样,基利也不主张公私合作,而且还帮助贯彻实施利文斯通所提出的拥堵收费计划及巴士网络扩展计划,但是,基利最终于2005年11月下台。起因是两人就伦敦交通局的一位人员的去留发生了争执,基利想解雇这位工作人员,但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却意欲保留。

  然而,这项最新的合作关系表明,伦敦和纽约这两个隔洋相望的城市在交通方面的合作关系仍处于正常状态。

  代表英国首都及附近地区交通乘客利益的监督机构"伦敦出行观察"(London Travelwatch)昨天对这一合作消息表示欢迎。

  “我们认为,世界各地分享知识和经验是一件相当好的事情,”该监督机构的一位发言人说,“每一个大型公交系统都有其优缺点,而伦敦公交系统的规模远比世界其它大多数地方的公交系统大得多,而且更为繁忙。我们希望,受邀去纽约的伦敦交通局管理人员也能将纽约地铁系统的最佳经验带回到伦敦,这样,伦敦地铁可以得以改善。”

  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表示非常高兴,因为“作为伦敦市市长,纽约是我出生的城市,而现在纽约认识到,伦敦具有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又补充道:“双方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而这一合作协议有望成为伦敦和纽约这两个伟大的城市携手合作的又一佳话。”

  伦敦和纽约的“地铁双城记”

  伦敦地铁

  开始运营于:1863年

  地铁车站数:270个

  地铁线路数:11条

  每天承运的乘客人次:340万人次

  运行时间:每天约20个小时

  能看到伦敦地铁的电影有:《滑动门》(Sliding Doors,又译为《双面情人》)、《美国狼人在伦敦》(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择日再死》(Die Another Day,又译为《谁与争锋》)、《神秘博士》(Doctor Who)、《赎罪》(Atonement)

  能听到伦敦地铁的歌曲有:“奇想”乐队(The Kinks)的《滑铁卢日落》(Waterloo Sunset)、“谁”乐队(The Who)的《你是谁》(Who Are You)、“果酱”乐队(The Jam)的《在午夜地铁站》(Down in the Tube Station at Midnight)

  纽约地铁

  开始运营于:1904年

  地铁车站数:468个

  地铁线路数:26条

  每天承运的乘客人次:520万人次

  运行时间:每天24小时

  能看到纽约地铁的电影有:《地铁惊魂》(The Taking of Pelham 123)、《鳄鱼邓迪II》(Crocodile Dundee II)、《人鬼情未了》(Ghost,又译为《第六感生死恋》、《幽灵》)、《忍者神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

  能听到纽约地铁的歌曲有:“艾灵顿公爵大乐团”(Duke Ellington Orchestra)的《坐A号线地铁》(Take the A Train)、“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的《我在等那个人》(I'm Waiting for the Man)、“纽约玩偶”乐队(New York Dolls)的地铁列车(Subway Train)

相关文章

·长沙:建筑的方言 09/10/28

·《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28日零点公映 09/10/27

·保利广州续写拿地疯狂 碧桂园首场沉默以对 09/10/27

·城市日记:民主?效率?是一个问题 09/10/27

·萧条中的登天梦想 09/10/2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