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迪拜的一千零一夜

  但是Nakheel最大的野心还是将在2008年竣工的斥资约140亿美元的世界岛项目上。现在,30%的岛屿已经卖出去了。6%的岛屿被保留做私人岛屿—它们是售价最贵的,购买者可以在岛上修建所想要的一切,但是也必须遵守一些事项。比如在北美中部的一个岛屿不能修六层以上的建筑,因为那将会遮挡到别人的视线。

  世界上的贫困地区的处置则成了难题—谁会想买卢旺达呢?安吉利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待售岛屿中而且也没有以色列岛—如果你用以色列的护照是不能进入迪拜的。

  欲望诠释者

  迪拜对夸张奢侈建筑(至少说是创纪录建筑)的热爱可以回溯到1999年:帆船酒店(BurjAl-Arab)的开业。这座56层高的酒店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酒店,是迪拜最有名的标志物—很多人是先知道帆船酒店后,才知道迪拜,进而才知道原来迪拜是在中东的波斯湾国家中的一国。

  帆船酒店号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七星级的酒店。它拥有202套复式客房、200米高的可以俯瞰迪拜全城的餐厅以及世界上最高的中庭。其中的顶级套房每晚价格为1.5万美元。尽管价格如此,它的入住率还是超过九成以上,几乎全年客满。

  它堪称是阿拉伯人奢侈的象征:停在门口的一整排劳斯莱斯车队专门乘载客人往返机场。你甚至可以要求直升机接送,在15分钟的航程里,先从高空鸟瞰迪拜的市容,欣赏壮丽的景观后,才徐徐降落在28楼的直升机坪。

  堪称是对“金碧辉煌”四字的最好诠释—无论是接待处的蜗牛背景,还是高高的立柱,全是耀眼的金色,连门把手,厕所的水管都是爬满黄金。不过在沙漠国家,水和金子一样金贵,走进大门,迎面中庭前的喷水池,水柱在灯光的映衬下婀娜飞舞,变化无穷,猛地窜起冲天水柱,竟高达10几层。滚动电梯两旁是10几米高的水族箱,一边乘电梯一边就像漫游在海洋馆。

  整个室内设计选了沙漠的四大元素:火、水、土、空气,来当作设计主调。共动用40个室内设计师,花了10个月、画了超过800张设计图,共有67家家具公司、28家灯光设计公司合作,才有今天的帆船酒店。几乎每一样家具、地毯、地砖、灯具、窗户,都是量身订做。

  帆船酒店的整体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传统独桅帆船中的三角帆船。英国建筑事务所WSAtkins&Partners负责帆船酒店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汤姆·怀特回忆,他在1993年接到该项目时,想法是这座酒店必须像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和悉尼歌剧院一样,让人一想到迪拜,就会想到“她”,或者反过来,一想到这栋建筑,就会想到迪拜。不仅如此,这栋饭店还必须反应迪拜的文化特色。

  反复研究后,怀特决定用帆船造型,因为迪拜一直是中东的港口,先民靠着木帆船,在邻近各国航行,载送物资。“贸易就是迪拜的精神,帆船就是最佳的代表”。而为了呈现海上帆船的真实感觉,帆船酒店还不能随便盖在市区,还必须盖在海上,因此做个人工小岛的构想也出炉了。建筑师团队决定在离岸约300公尺的地方填一座小岛,专门盖酒店。历经两年的填海造陆,终于在海上填出一座小岛。之后饭店又施工了三年,1999年12月,帆船酒店正式对外营业。酒店建设到底耗资多少无从知晓—迪拜政府并未公布投资额,即便是工作人员也不知道。

  真正使帆船酒店名扬世界的,还是它成功塑造了世界最顶级的、被称为七星级的服务。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七星级的酒店—饭店业认证标准最高只到五星级,帆船酒店的七星级名号,其实是一位英国女记者封下来的。帆船酒店刚开业没多久,这位女记者来到了迪拜,住进了帆船迪店,感受到从未接受过的服务质量。回国后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盛赞帆船酒店是七星级酒店,从此七星级酒店的名号叫开,堪称最成功的免费宣传。

  在帆船酒店27层的al-Muntaha饭店,你可以俯瞰波斯湾的全景,整个PalmJuneirah岛和世界岛。事实上,不用迈出帆船酒店,你就可以在它里面5个餐厅吃到很好的东西,而Al-muntaha则是其中最棒的。当然价格也不菲:50克的特制伊朗白鲟鱼子酱在这里就要差不多900美元。

  传统的贝都因人食物在迪拜不难寻找:鲜鱼和干鱼,枣椰子,骆驼奶,节日时候的烤羊肉。但是现代的迪拜有世界上最好的伊朗、摩洛哥以及叙利亚餐馆。在整个中东,厨艺最棒的国家是黎巴嫩。据来迪拜的黎巴嫩人评价,在迪拜的“酋长塔”(EmiratesTower)里有一家叫做al-Nafoora的黎巴嫩餐厅,它是在贝鲁特之外最棒的黎巴嫩餐馆。除了正宗的中东食物,你也可以在迪拜找到印度、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餐馆,当然还有美国的连锁快餐。

  酋长的信念

  仅在十年前,迪拜还不是被人们谈论的对象。

  迪拜处在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的战略性位置。波斯湾海水延伸进入迪拜城,形成一条天然的运河。长期以来,迪拜人就围绕着这条运河维生。这条天然运河让迪拜成为邻近各国的贸易转运站,传统木造的帆船,进进出出波斯湾,运送物资到伊朗伊、拉克等邻近各国,让迪拜人成为天生的贸易商人。

  但在1950年代,迪拜还只是波斯湾沿岸的一个滨海小镇,人口也不过5000多人,大多是目不识丁的牧民。由于贫穷,他们有的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喝的是有虫子的水,没有电力供应。1966年,迪拜发现了石油,整个国家的命运为之改观。从1912年开始便统治迪拜的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酋长(SheikhSaeedal-Maktoum)于1958年去世。他的长子拉希德(SheikhRashidbinSaeedal-Maktoum)把迪拜带入了现代世界。1966年,迪拜美国学校(AmericanschoolofDubai)成立,电话网也在当年开始铺建。1971年,迪拜才脱离英属殖民地,与其他六个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拉希德的长子和未来继承人马克图姆(SheikhMaktoumbinRashidal-Maktoum)被任命为阿联酋的首相。那时的迪拜,仍是一个人口不过10多万人的小港口。

  拉希德被证明为是一个极富远见的领导者。迪拜虽身处中东产油区,但储量毕竟有限,此外拥有的便是一片黄沙。在上台后不久,拉希德便展开一系列开发迪拜的重大计划。第一步是决定将波斯河宽、加深,好让更大的船只可以进出,工程的预算虽然仅为10万英磅,但迪拜的财政还是无法负担,向英国和科威特政府求助均遭拒,最终在当地几个生意人的捐助下才得以动工。扩宽运河后,拉希德还希望拥有规模够大的港口。于是,他又借钱兴建运河边的第一个迪拜港口“拉希德港”。1976年,拉希德港已经是可以让货柜船进出的大港了。

  接下来便是更多的大胆之举:在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沙丘中开挖一座世界最大的人工港;在沙漠中兴建当时波斯湾地区最高的37层的世界贸易中心。拉希德希望迪拜能成为中东的会展中心。如果15年前你到迪拜,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景象:从市中心旅馆到世贸大楼的路上,马路两边空荡荡,什么都没有,只有白色的世贸大楼伫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

  拉希德坚信两点:迪拜应该对所有想在迪拜做贸易的人们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设施;政治不应该阻碍商业。这样的信念使得在1980年代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当所有的海湾国家都支持巴格达时,迪拜和伊朗的贸易往来仍然正常进行。1980年代中期,迪拜政府决定发展观光,成立了观光旅游局负责政策推动。

  如果说是拉希德使现代迪拜成为现实的话,那么是马克图姆和他的弟弟穆罕默德让它成为超现实,一如他们革命性地改变了赛马业那样——尽管赛马一直都是一掷千金的富人游戏,但就全球参与程度而言,无论是从投入的金钱还是数字来看,没有人能及马克图姆兄弟:马克图姆本人在美国、爱尔兰和英国都有马场,在全球雇有10名训马师,200匹赛马的大多数都在英国。

相关文章

·中原地产:0914-0920住宅周报 09/09/24

·合景泰富25亿收购“誉山国际”全部权益 09/09/24

·国务院会议通过《中部地区发展规划》 09/09/24

·泰州华侨城向华侨城集团借款3亿 09/09/24

·华业地产深圳子公司拟贷款5000万 09/09/2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