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模型表明,按照目前的趋势,在今后的20年,人口迁移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占到新增城市居民的70%左右(图表2)。促使这一变化的因素有两个。首先,许多城市的扩张空间已经用完,因为它们已经靠近其他行政管辖边界或地理环境已不适于城市开发。其次,由于中国领导人担心耕地流失太多、土地投机导致通胀和社会矛盾可能会继续不断,中央政府已经限制各个城市再按照以前的模式进行扩张。
由于通过出售土地获得的财政收益减少,再加上增长模式转向依靠外来人口的流入,城市的预算将面临极大压力。与连同土地一起并入城市的居民不同,外来人口几乎是两手空空地来到城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融入。在中国的户口(居民登记)制度下,大多数外来人口并非马上就有资格享受全套社会服务。但是,随着外来人口比例的增加,政府将感受到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福利的压力,特别是医疗和教育。事实上,政府近来已经将外来人口的福利明文列入城市化政策。
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将是一个分散的城市化格局,中型城市(人口为150万~500万)将吸收大部分的新增城市居民。总体上,大约40%的城市扩张将发生在这些城市。我们估计,从2007~2025年,这些城市的总人口将增加近1倍,从1.69亿增至3.11亿,约占中国城市人口的1/3(图表 3)。与此同时,中国中型城市的数量将从73个增加到115个。它们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也将上升:它们对 GDP 的贡献将从2007年的29%增加到34%左右。
虽然分散的城市化是目前的总体趋势,但大都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仍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25年,它们的人口将占中国城市人口的13%。在今后 20年,成都、重庆、广州、深圳、天津和武汉这6个城市的人口很可能会超过1000万,从而加入北京和上海,跻身于中国大都市的行列。这些城市的居民数量将增加近4倍,从2007年的3400万增至2025年的1.2亿,它们对GDP 的贡献也将增加1倍多,从11%上升到24%。
城市化的影响
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变化将是十分巨大的。到2025年,为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中国将需要建设900千兆瓦~1100千兆瓦的发电能力。在此期间,中国还需要铺设50亿平方米的道路和2.8万公里的轻轨,并造起2万~5万座摩天大楼(新增建筑面积约为400亿平方米)。以上只是持续城市化的几个明显表现,还存在其他一些挑战,类似于其他国家在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时所遇到的挑战。
土地。土地压力将增加,这引发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担忧,并威胁到进一步的城市扩张。居民和企业要求更多地开发耕地,而即使按照目前的耕地流失速度,中国的耕地存量也将很快减少到低于1.2亿公顷,这是政府为2010年设定的耕地存量最低目标。
能源、水和污染。对资源的需求将增加1倍,污染将更严重。能源需求将从60千兆英热单位 (QBTU) 增加到123千兆英热~142千兆英热单位。虽然农业仍将比城市消耗更多的水,但满足城市的水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近60%的中国河流水体已低于国际饮用水标准,并且按照目前的趋势,中小城市所造成的水污染量将上升5倍。中国一些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采取合适的全城性行动,还可能继续恶化。
预算。快速扩张将给许多城市的预算造成压力,尤其是中小型城市。有些城市在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之前的预算赤字已经高达相当于GDP 16%的水平。城市预算赤字在接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前的平均水平为 GDP 的4%。我们估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每年将需要额外支出1.5万亿元人民币(2140亿美元)用于向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此外,还需要为基础设施的改善筹集资金,不过,此类支出占城市 GDP 的比例将不会有太大的增加。除了大城市外,其他所有城市都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预算压力。
人才。城市(尤其是较小的城市)都将面临吸引和培养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并为他们创造合适岗位的巨大压力。通过吸引这些劳动者,可以使经济多元化,并防止城市陷入美国“铁锈地带”(Rust Belt)在20世纪末所经历的那种长期衰败。虽然到2025年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预计将增加两倍多,但这些高学历者中的许多人都缺乏中国顶尖企业和跨国公司所需要的技能3。
·工行7折房贷利率细则正式出台 09/02/04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 09/02/04
·英语在上海被“过度使用”? 09/02/04
·2009Luxury car豪车降温? 09/02/04
·东京景观:以人为本的细部设计 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