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的社会文化转型,不仅促生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原创,而且极大提高了国家软实力。
在日本,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定型为大众传媒的常用语,始于1980年代。对从战后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日本现代艺术发展史稍加考察便会发现,其自身的构造中其实完全缺乏内发性的“后”(Post)学历史动力,因而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捩几乎是跳跃性的:以1970年代中期以降的高消费社会为背景,从以物派(Mono-ha)作品和形式主义(Formalism)风格绘画中蕴含的内省式的禁欲主义中被一下子解放出来。
1984年,艺术批评家多木浩二(Koji Taki)与建筑师磯崎新(Arata Isozaki)在题为《连宇宙跳跃(Cosmic Jump)冲击都……》(《美术手帖》1984年6月号)的对话录中,在对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认识论做了几点平易的介绍和澄清之后,如此说道:“最近,常常被动地与后现代论发生关系。但首先,后现代所指称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不清楚,即使同样在使用这个概念者,也完全不着调。……大约是某种类似历史主义的东西,被大众媒体炒成后现代主义的缘故,越发导致暧昧化的蔓延。”这说明,彼时,即使是日本最具国际视野的顶尖艺术家,对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也还在困惑之中。
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受Julian Schnebel、David Salle、Anselm Kiefer及Frank Stella等欧美画家的浮雕式风格作品的影响而生发出的“新绘画”(New Painting)现象,与消费社会的装置艺术的影响合流,形成一种把或具象或抽象的创意以平面或装置的形式加以表达的折中主义、表现主义的倾向。尽管这种形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1980年代前期因人们狂热追求财富而显得有些乱哄哄的日本的现状,但对艺术市场规模很小的日本来说,不可能形成像欧美社会那种激烈的艺术现象。于是导致在大众媒体和商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下,后现代的话语先行,而真正的后现代艺术发展却蹒跚滞后的分裂景象。
·从跟随到原创——日本后现代状况 09/01/15
·高力国际08年第四季度市场研究报告 09/01/14
·飞往巴黎的时尚航班 09/01/14
·轻井泽自然和谐别墅 09/01/14
·徐式喜剧PK冯式幽默 年度贺岁电影大家谈 0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