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再次疯狂

  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宁浩这一步走得是保守还是大胆?

  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300万投资和2000多万的票房成为当年电影的最大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如此悬殊的投入和获益的比率——这只是个结果,观众看到,国内还没有哪个导演把故事编得像他一样结构复杂,布满伏笔和玄机,又像拉网一样渐渐收口,故事终了,水落石出。在《疯狂的石头》之前,中国的导演们已经开始不断地重申,要先讲好故事,《疯狂的石头》的出现几乎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如果要讲故事,能否达到这样的强度和密度?那么多线索,那么多人物,要符合逻辑,不露破绽,每个人物承担着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不多余,不冗繁,虽然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又保持清晰严谨。《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没有选择其他方向,3年后,他带着新作《疯狂的赛车》在各地试映和宣传。这个决定是保险还是冒险,从两个方面来看似乎都能成立:对作为商业电影的《疯狂的赛车》来说,延续上一部电影成功的操作模式,票房应该有所保障,毕竟这样的电影目前仍然稀缺,而且导演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口碑;但是对于作为导演的宁浩来说,如果更苛刻地从电影的角度评判,赛车是不是能比石头更狠、更有趣,制作更加精良,在同一个模式下,我们看到的是进步,是重复,还是吃力的迹象?

  《疯狂的赛车》的线索更加复杂,所有人的关系不再是仅仅围绕着一件事展开,有人忙着出殡,有人忙着贩毒,有人忙着买凶,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几路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被纠结到了一起,横生枝节,更加荒诞。宁浩说,其实《疯狂的赛车》的戏剧结构较之《疯狂的石头》封闭,它不再过多依赖于对某种特定生活经验的借鉴——“外国人看着也能乐”,他说——更多靠情节推动制造喜剧效果,是离谱的、纯粹的戏剧化。于是那个在电影里不断闪现的厦门某个街道拐角成了一个积攒所有偶然和必然的地点——不管原本人在哪儿,在干什么,在为什么事操心,都经由“命运”引到了这里,撞出故事。这样的编织不是件易事,最终的故事也和早先媒体报道里名为《银牌车手》的故事梗概相去甚远,剧本几经磨练成型,单是结尾字幕里编剧的名字就有六个。宁浩说他的工作模式基本是他想一个故事或者话题,找各种人聊天,“因为你必须得考虑接受者的感受,不能只是你自己有感觉,如果十个人里有八个觉得有意思就还行,其实大部分故事都扔了。电影是个交流,你有感觉,接受者也有感觉。经常对原来的故事有改动,种了种子长出来另外一棵树,没必要非守着自己那些,大家最终要看的是结果。”

  “这个故事开始就是胡编,更多是按照戏剧框架去做的练习,基本上从数学出发,比较重视戏剧性。首先确定延续《石头》的喜剧类型,荒诞喜剧。然后按照这个结构去做。荒诞主义就是‘世界是无机的组合’,利用这个制造笑料。要比《石头》做得再大一点,玩得再疯一点。《石头》是三条线,一个事,这个故事是三件事,在故事规模上有个升级。其实有一个最初的模型《红色赛车》,然后从那里再抽人物出来编他们的故事,最后把三件事打到一起去。”宁浩这样描述他的工作过程——排列组合,精确计算,的确类似数学。

  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宁浩就被指学了盖·里奇的“黑色”风格,有时也被拿来和昆汀·塔伦蒂诺做比较。在电影风格上不乏可比较之处:节奏快,人物形象和性格都很鲜明,但只有表面,不讲内心;重故事,轻情感。自然,一个电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顾及全部,这不是评价电影好坏的标准。而中国电影向来是以表情达意为重,底色也极少离开历史、现实和记忆,对于那种想像力勃发的东西似乎缺少天赋,宁浩的电影让人看到了这种西式风格中国化的可能,演化得很自然,很本土,不像是嫁接出来的诡异品种。“类型”仍然是评价他的电影最为精准的一个词,不是商业和艺术之争,也不是大众和小众口味的矛盾。

相关文章

·中原:2008年成都市土地市场分析报告 09/01/13

·徐式喜剧PK冯式幽默 年度贺岁电影大家谈 09/01/13

·50亿巨资难回 招商、九龙仓项目或陷亏损 09/01/11

·中国——外资银行的避难所 09/01/11

·世联:08年第四季度深圳房地产市场概况 09/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