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金融环境,对房地产来讲是不乐观的。目前中国金融业总资产62万亿,商业银行占了57万。保险业金融资产3万亿人民币。房地产业95%以上的金融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目前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很多房地产的金融产品迟迟不能出台。最近我们看到媒体报道,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会长说有望在今年内出台。我也希望出台,但是并不乐观,因为涉及到一些政策问题。金融产品稀缺,衍生产品缺少,融资通道匮乏。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业怎么办?目前中国房地产的金融创新宏观环境不容乐观,微观运行基础亟待优化。可以这么说中国房地产极度缺乏融资通道与途径。房地产融资非常单一,有系统性风险。一旦银根紧缩容易造成房地产资金断裂,会造成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中国房地产金融亟待进行优化和创新。我也建议加快房地产金融市场建设,建立多元化、资本化、国际化的金融体系。
三年前冯仑先生提出一个口号叫“居住改变中国”。改变了什么?我们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改变了三个方面:第一,改变了我们的观念。自从二十年前提出了住宅是商品以后,我们知道住房完全要靠钞票购买,它一定是市场化的;第二,改变了城市供需关系上的需求。也就是说住房大规模建设以后,高密度的增长意味着城市设施进入高投入规模。从这一次的北京奥运会建设过程能够看出3000多亿的投资有2000多亿是从事基础设施,而不仅仅是为了奥运会的举办;第三,改变了形态。高速的住房建筑导致了对住房形象化观念的表述。这几年我们看到了浅表文化的社会口味泛滥成灾,包括从欧陆风格到北欧的简约,各种模式,以及现在流行的地中海风格,各种模式不断从国外引进,不断形成新型的舶来品。同时也产生了历史文脉的割裂。
政府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要抓住两个重要。要在商业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间,有效的进行规划资源衔接。要从数量型走向适量型。商业要提升质量,重点的几个内容,第一要建立小康型的商业,要引入综合体购物中心;第二要规划好商业城市、商业中心,尤其是中小城市不能有很多的商业中心,要小、精。重点以传统的商业中心改造为主;第三,引入开发商时不要看出的地价有多少,而是要看商业经验和项目规划的发展。
最后,想借这个机会最近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进行回应。第一个是抄底论,就是说现在房地产比较低迷,很多外资都来买商业物流,很多外资是离岸交易,所以影响不大;第二是很多项目的租金收益比较差,实际这是商业物业在国际上的价值主要不是在土地升值上,而是租金的贡献上,这样租金不能得到提高;第三,前几天亚华和银监会发布了一个通知讲到商业性房地产要控制,有的媒体简单理解为商业地产,实际这是不对的。商业性房地产主要是针对保障性住房,实际是讲商品房的概念;第四是良性论。商业需要有钱,需要人才,很多公司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能去做。像恒隆地产,是做商业地产非常有名的公司。
要做好的商业地产,政府要有持续的发展理念,开发商也要有持续发展理念,我们不要做范跑跑,要做猪坚强。
陈淮:我有几个感觉。第一,蒙族从来都不排斥民族融合,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他从来不会排斥与你住在一起;第二,从来不排斥没有地方居住。蒙族是在全国分布最广泛的民族,到了云南、四川等很多地方都有蒙族自治县、自治州;第三,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知度比起别的地方也有超前的地方,既不像东边的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色彩非常浓,又不像西部的甘肃、青海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小农经济影响深厚,所以是对城市化非常有利的文化土壤。
曹志伟:我是第一次来到呼和浩特,为了有初步的印象,我有自己考察项目的习惯,安排我去最高档的商业。然后到最繁华的路上看看呼和浩特的车,然后问一下最贵的房子。这可以让我了解呼和浩特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第二,然后是去呼和浩特中心建筑和交通枢纽,是要了解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水平以及很少人会提到的城市管理水平。发现一个城市的价值要从这些方面来看。当然地产投资全部是投资在市中心。呼和浩特的房地产市场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跌”的影响不大。如果方案规划做得不好会重复以往沿海城市走过的路。通常错误的原因可能都不同,但结果都会一样。我在国外念书时的课题也是房地产,呼和浩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房地产发展跟经济紧密相关,房地产价格代表了城市的价值。所以现在呼和浩特的房地产价格完全反映现在呼和浩特的城市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它的房地产行业还会继续发展,或者价格还会继续发展。
·草原精英对话:从房地产角度看区域经济与城市价值发现 08/09/07
·王永平:呼和浩特商业地产模式探讨 08/09/07
·陶滔:城市发展中的人居环境建设 08/09/07
·孙飞:中国房地产金融的组合模式与路径优化 08/09/07
·高志:呼和浩特未来的竞争与变化 0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