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科技横行的年代,古老而传统的时尚产业早已不再独善其身,纷纷放下其高傲的身段与数字科技联姻。数字技术在视觉美感和商业销售领域,以惊人的速度,悄然构建起一座壁垒森严的数字城堡。
修片风潮,不可逆转
在几年前,谁会相信照片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然而Photoshop的横空出世不但颠覆了人们的理念,也使得时尚摄影从快门定格的珍贵瞬间转为人工雕琢的数字美学,呈现出一个真假并行的奇妙世界。
先学修图再上岗
现在,几乎所有的读者都知道,他们所看见的杂志上的图片并不是完全真实。用Photoshop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已经成为了时尚业界一个公开的秘密。而熟练掌握数字修图技术,也已经成为了从事时尚摄影的硬性指标。
就在刚刚告别的2009年底,著名摄影大师Nick Knight所成立的工作室SHOWstudio已经走过了10年的光景。著名时尚评论家Cathy Horyn也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对这一事件发表了感叹,认为时尚产业正在因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着一场变革。英国人Nick Knight是80年代以来时尚界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他的摄影作品通过后期制作带有明显的非真实逻辑,但却能呈现出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美感,这也成了他安身立命的独门武器。在中国,这种类型的著名摄影师有陈曼和孙郡等人,他们都喜欢通过后期制作来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视觉美学。孙郡对此说:“现在的摄影跟以前已经有了很大差别。做这一行的人太多,后期制作可以帮你凸显风格。”
除了摄影师以外,化妆师也正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滚滚修片大军中。签约东田造型的化妆师李雪松就认为,如果不会修片,他将很难在行业中突出自己。“作为化妆师修片,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还原,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再创作。”凭借着熟练的PS技巧,李雪松可以轻松地对妆容进行后期加工,得到一些仅仅靠人工化妆无法达到的效果。
摄影组合Mert Alas和Marcus Piggott以数字美感取胜。
Kate Moss的心中至爱
曾经有人问Kate Moss谁是她心目中最棒的摄影师,然而她的答案是“那些负责修片的人”。
随着这股修片大潮的兴起,时尚业界已经出现了“修片人”这一新职业。当然,一开始他们的名字并不会伴随在摄影师名字的左右,随着人们对时尚产业的不断认识,优秀的修片人也逐渐走向了台前。法国人Pascal Dangin是现如今最著名的修片人之一,被《纽约客》杂志称为“时尚界修片第一人”。他的工作室Box Studio位于百老汇附近,有40名员工。在堆满高清显示屏和看片灯黑漆漆的阁楼工作室里,Pascal Dangin本人坐在巨大的三联屏幕前面。中央的屏幕是他的画布,两侧的屏幕则装着软件图标和图像文件的调色盘,随时供他调遣。无论任何时候,Box Studio等待处理的图片每天都保持在一万张左右,一张杂志内页收费五百美金,一张需要进行大量数码剪贴的封面照片收费高达两万美金。
相比之下,国内的修片人就没这么风光,他们常常会成为一个大型摄影工作室修片团队中的一员,或成为大牌摄影师的助手。一名修片人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摄影师配合客户要求,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摄影师的工作量,因为时尚杂志编辑和广告商们有时会在半个月内不断要求变动图片的风格。”对于分工的不同,也导致国内很难有明星修片师的出现。
迪斯尼童话明星系列海报以数字技术构筑童话般的场景。
仙丹还是砒霜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靠数字修片技术取得了成功,一种全新的修片手法也许就会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摄影师异军突起。负责打造Givenchy与Gucci2010春夏广告海报的摄影组合Mert Alas和Marcus Piggott就从不掩饰他们对数字修图技术的热爱。“我们靠的就是修图。没有那些修图师的帮助,我们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其实对摄影作品进行后期加工,并不是数字时代的专利。早在1840年代,照相技术发明后不久,就有人利用颜料和阿拉伯树胶的混和物为相版染色,以模仿绘画效果。而在近几年,数码修片技术的出现令所有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然而,数字修片技术并不是什么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而且还带有强烈的副作用。在修片技术的狂轰乱炸之下,现在的读者早已经开始怀疑杂志上的一切图片,并为寻找修片的破绽而乐此不疲。人们为PS作品赋予了第二重的含义,即明显有拼凑痕迹的、粗制滥造的摄影作品。一些看起来不那么自然的摄影作品会被冠以“PS作品”的贬义,即使这个作品本身不是PS而成的。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预计到滥用数码修片的严重后果,摄影师Peter Lindbergh认为:“这些年来杂志修片对女性形象认同造成了过大的影响。”2009年4月,法国版《Elle》便将未加任何修改的Sophie Marceau素颜照作为封面,试图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图片世界。在国内,摄影师梅远贵崇尚未经修饰的自然风格,摄影师张旭明则是传统胶片摄影的卫道士,他认为胶片摄影更具真实性,同时在色彩方面更胜一筹。张旭明说:“用胶卷摄影是非常主观的过程,胶卷图片饱含着情绪。你选择富士,因为它们颜色更加饱和,你使用爱克发,因为它色系全面。总的来说,使用胶片摄影图片呈现出的色彩会更加艳丽而富有层次,这并不是后期修片能达到的效果。”
摄影师陈曼善于用后期制作凸显个人风格。
要创意不要欺骗
现如今,通过修片技术改变模特的身高比例和胖瘦程度早已不是值得炫耀的神技,反而只会招来人们的反感。早在2003年,当Kate Winslet发现自己大腿在英国版《GQ》封面上变细1/3时,曾气愤地公开表示“这张照片修得太过分了。我本人看上去不是那个样子,更重要的是,我根本不想变成那样。”而通过调查显示,读者并不反感那些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非现实效果,反而对这种图片青睐有加。例如迪斯尼童话明星系列海报,而这正是“修片第一人”Pascal Dangin的作品。
其实在Pascal Dangin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于修片技术所持有的严谨态度。他熟悉人体每一个部位的结构比例,并且要求公司员工必须学习解剖知识和人体素描。而到他工作室面试的每一位求职者都必须回答一份包括56个问题的问卷,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艺术史、生理学等等。对真实世界的大量认知,是他轻松驾驭虚拟世界的关键。而这也恰恰是国内修片师们所或缺的。
时至今日,就连国内绝大部分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早已掌握了初级的后期修片技术,摄影师靠修片偷懒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果想通过修片在数字时代获得受到认可的美学主义,需要做到“要美感不要破绽,要创意不要欺骗”,这样才不会将Photoshop这样的神兵利器变为饮鸠止渴的砒霜。
大制作的灾难
堪称大制作的美国版《VOGUE》2009年11月号封面不幸成为这一副作用的最新牺牲品。在这张四位女明星的合影中,除Nicole Kidman和Marion Cortillard略有互动之外,另外两位全然“置身事外”,不顾身边人,而且整张图的光线和背景也显得不够自然。不少人由此断定,该图是经过数字技术合成的,令美国版《VOGUE》声誉大跌。此后Style.com急忙出来辟谣,由网站上公布的一段录像显示,4名女星的确一同出现在了位于加利福尼亚的马里布海滩上,并由摄影大师Annie Leibovitz掌镜拍摄。Anna Wintour应该庆幸,幸好影像技术的后期制作不够发达,使这段录像还算有说服力,否则这一次真是沉冤难雪。
数字商务,方兴未艾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传统营销方式处处碰壁。于是数字营销成为了最新的利润增长点。先是电子商务网站大获成功,此后时尚品牌也借助数字技术迎头赶上。数字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而目的却只有一个:让你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然后为它掏钱。
Alexander McQueen在Youtube上现场直播2010春夏发布会。
购物狂的春天
当中午12点的钟声响起,身边的同事却没有兴高采烈地招呼你吃饭,而开始如临大敌般对着一个网站拼命点击,只恨公司的网还是慢得像乌龟爬。待你吃饭回来,这名同事精疲力竭地瘫坐在座位上,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光,她终于以3折的价格购入了魂牵梦绕的IT Bag。
用打折撩拨一颗潮人的心是罪恶的,而这罪恶的源头便是时下最热门的电子商务网站。Gilt Groupe是美国最火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它们会在上午11:50准时向大量会员发出一封邮件,其中列出了部分即将在正午抢购时间上架的货品照片。到11:59,该网站的访客人数会达到3万至5万,他们全部在等待12点的钟声。一声令下,大部分货品都会在一小时内售罄。在最近一次减价销售中,标价3万美元的礼服卖到了3500块,原价2万美元的钻石配件则只卖9000块。折扣额很高,但总的销售金额也相当惊人,2009年的销售额居然高达1.5亿美元。网站的内容出奇的简单,只有海量的产品图片。每个款式有多少存货、分别是哪一季的设计——这些信息在网站上都找不到。顾客需要了解的是,你的购买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而这对一个习惯于享受购物过程的人来说,需要不断让心灵和肉体快速做出决定。每个环节都在传达着一个信息——“肉少狼多,下手要趁早。”
Gilt Groupe是时下最火的电子商务网站。
顺应时代的产物
其实对于奢侈品品牌而言,网购已经不陌生了。创建于2000年的Net-a-Porter.com用网络杂志的形式展示商品,并大获成功。只要坐在家里刷刷信用卡,一辆黑色小车就会把东西送到你家门口。而Gilt Groupe的异军突起,则应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句话。尽管这家公司没能预测到金融危机的来临,但金融危机却为它制造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该网站主要销售设计师品牌的折扣样品,从Marc Jacobs到Missoni的设计都能在这里找到。
相比之下,国内的选择便少了许多。美西时尚似乎是同类型的唯一网站,但比起国外的同行,徘徊在六折左右的折扣似乎还是不那么吸引人。更加尴尬的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选择居然是淘宝网的买手代购。美西时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外国电子商务平台比起来,我们在货源上没有优势。”在今年7月份,国内设计师吉承将自己的品牌La vie代理给美西销售,这也是国内设计师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意大利版《VOGUE》二月刊采用模特的Twitter照片作为封面。
时尚品牌不甘示弱
其实将自己的产品放到购物网站上销售,实乃时尚品牌的下策。卖自己家的货,让电子商务网站挣钱。那些自命不凡的时尚品牌当然咽不下这口恶气。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鉴于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先例,时尚品牌开始求助于此前一直看不上眼的数字技术。
最近,那些自命不凡的时尚潮人终于不用与芸芸众生一起在开心网上种菜钓鱼了,时尚品牌已经开始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出各种让人们休闲解闷的方式,一个Hermes的网站就能让你傻呵呵地玩上一天。在Hermes的网站里,展示着各种Hermes产品的有趣玩法,从经典的丝巾、小毡帽的各种玩法到如何将橙色的包装盒组合成一架小飞机。如果你喜欢动脑子,网站上还提供了Hermes版拼图游戏。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营销,访问网站的人越多,在网站上购买产品的几率也就越大。
独具慧眼的当然不光是Hermes一家。Burberry推出了一个名为Artofthetrench.com的非商业性网站,通过上传街拍照加深人们对Burberry品牌的理解。首期推出的是由The Sartorialist博主Scott Schuman拍摄的一系列Burberry风衣街拍照,人们可以在网站上对照片发表评论甚至交友。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说:“我们的思维已经因数字技术而全部改变了,通过数字技术的营销已经占Burberry市场销售总额的40%。”
不光是推出有趣的网站,数字影像技术也是品牌营销的一大法宝。Alexander McQueen通过与SHOWStudio.com的合作,在Youtube上现场直播其2010春夏系列发布会。网络直播已经足够噱头,再加上潮人Lady Gaga助阵,不料用料太猛,Youtube由于在一秒内收到2.9万次点击,瞬间被网友点爆。
数字营销的未来
无论是电子商务平台、品牌网站还是视频直播,数字技术都在营销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可是哪种方式是品牌的最爱呢?据记者询问品牌公关,时尚品牌们最喜欢的还是新型数字广告的形式,即在品牌官网上播放网络短片。而排名最后的则是与时尚博客写手合作,虽然这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现在每个人都知道时尚博主会参加发布会,在他们商业化的同时,他们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品牌公关对记者说。而国外某消费体系已经在试图让时尚博主们写明,他们的文章哪些是被赞助过的。“品牌正在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保证自己在数字化之后依然保持尊贵感。因为这个推广效果实在太好了,不容忽视。”
最后,我们可以庆幸的是,国内的买家市场还没有没惯坏,国内设计师大可踏着前人的脚步,放心大胆地走下去。
·ST海星拟更名为“格力地产” 10/01/14
·1月13日广州、深圳楼市成交排行 10/01/14
·“3+X”发展模式 万科“潜入”唐山掘金 10/01/14
·1月12日广州、深圳楼市成交排行 10/01/13
·罗康瑞:飞越新天地 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