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香港的新繁荣

  “香港不再是一个伟大的殖民城市,她现在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城市”。

香港

  最近,英国最红的一部戏剧应该是戴维·黑尔的新作《是的力量》(ThePower  of  Yes)。黑尔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是《朗读者》的编剧。在《是的力量》里,他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对经济危机作了生动的刻画:一个大约25岁的年轻生意人,带着牛津大学的毕业证,狂妄地走上舞台,大声说,最糟糕的事情是去年世界经济坠入低谷的时候,他们这一代年轻人错失了淘金的良机。他无法再依靠基本工资突然发迹,也不能再挣到百万英镑的红利。为了减轻损失的愤怒,他宣布,他将收拾行囊,到中国香港去挣大钱。

  这个年轻人去了东方。他的结局可能是许许多多野心勃勃、在机会主义中受挫的伦敦人的必然选择。如今欧洲弥漫着对高额所得税的恐惧情绪,针对年收入15万英镑以上的税率高达50%。伦敦人不希望把账户转移到日内瓦、苏黎世或摩纳哥,而是看准了风水再次转到好的香港。

  香港自身的复苏

  这一次的繁荣并非“Filth”派的功劳(Failed in London,try Hong Kong,伦敦混不下去了,就转战香港)。1980年代,不怕风险的英国年轻人涌进香港,享受香港回归之前的“最后狂欢”和“淘金之旅”。这一次,香港的繁荣归功于香港自身的复苏。

  香港已经变成坚信“凡事皆有可能”者无法抗拒的目的地,特别是那些把香港看成踏入中国敲门砖的人。

  现任汇丰银行CEO纪勤打算把银行总部从伦敦搬到香港,这个动作反映出汇丰银行扩大中国内地市场的急迫愿望。这场搬迁“既是象征也是实际”,因为“亚洲和中国是世界的引力中心和我们的生意中心”。

  Saint-Exupery在巴黎和纽约长大,其后在伦敦生活了12年,在雷曼兄弟破产前一年离职。虽然他损失了不少股份,但终究还是明智的;假若他当时没有离开雷曼,那也不会有机会转战有着无限机遇的香港。他说,和英国不同,中国香港有着温和的政治制度,低税收激励着企业家的热情,创造了新的工作和投资机会,因此人们才更有钱花。

  上个月,香港恒基兆业房地产公司掌门人李兆基以4.39亿港币(折合3450万英镑,3.86亿人民币)的价格将一套位于香港岛的豪宅卖给了一个内地买家,从而又一次刷新了香港房地产的销售纪录。这套公寓属于恒基地产旗下,位于外国人聚集的香港中半山地区,这里的一室户公寓租金即高达每年2.5万英镑(28万人民币)。此次售出的豪宅的平均单价折合人民币每平方米70万,打破了去年分层豪宅逸林首府创下的每平方米均价63万元的销售纪录。

  英国温彻斯特艺术商人本·布朗打算在香港一座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里开办一个更大的当代艺术画廊。这座殖民建筑是香港为数不多的挑高建筑,位于中环的两家文华东方酒店之间,足够他放得下巨幅当代绘画。“情况再次好转了,人们不再在休息日工作了。”

  布朗希望赶在很多国际艺术商人之前打开香港市场,比人称天才艺术经销商的拉里·古高轩还要早。布朗的目标客户不只是那些喜欢西方艺术的旅港外籍金融家,而是中国的新贵阶层。后者对高雅艺术、昂贵艺术、珠宝、名酒、周到的金融和投资服务有着无限的兴趣。

  “香港不再是一个伟大的殖民城市,她现在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城市。一方面,她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如果你买了一处房产,那么房子就一定是你的私有财产,购房者可以完全放心;但是另一方面,哪怕是没什么价值的弹丸之地租金也贵得吓人,污染也是个主要问题。你没法在这里享受到和伦敦一样的文化和生活品质。你得学会适应。这是一个流动性很快的市场,破产、发财或者亏本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

  强势的中国新贵

  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过去17年里每个英国人都因为房产和股票市场的繁荣而连年受益,而香港人却有过多个困难时期。“如果你是第一次损失了一大部分资产,肯定元气大伤。但是香港人遇到的打击不断,因此懂得在年景好的时候尽情享受。”

  香港居民无疑很擅长跟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交道。1997年香港遭遇金融危机,然后是2002年和2003年的SARS,那段时间香港的半岛酒店入住率为零,这对号称拥有全世界最好酒店的香港来说是奇耻大辱。“经济增长停滞了3个月,现在他们对逆境习以为常了,逆境意味着更快的反弹。”

  布朗说之所以进军香港,并非因为英国艺术品市场增长放缓、也不是因为银行家要把买画的钱省下来当孩子的学费;而是因为香港的好机会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抢走。

  香港并不像伦敦或纽约一样,在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只是速度放缓。香港的情况不像伦敦那么惊心动魄。中国人把香港看成他们的摩纳哥,因为它已经是他们炫耀性消费的场所。香港的房子40%的豪宅都是被内地人买走的。”他也承认香港有缺点,香港的文化表现太平庸。“香港是亚洲复苏的主要受益者,但唯有确立其文化中心的地位,才能称得上‘伟大’。”香港如果想在文化方面和伦敦抗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你不会因为迷恋某个餐馆或戏院而搬到香港。据一家拍卖行表示,香港现在不只是远东金融中心以及通往中国内地的跳板,还越来越被看作世界名酒的消费中心,部分原因是香港政府2008年废止了酒税。

  在最近一次苏富比香港酒类拍卖会上,一瓶6升的彼得鲁红酒(法国波尔多地区八大名庄之首)以5.8万英镑成交。世界上最好的酒窖不再是法国人、英国人或者意大利人的财产,有很多已经易主给了上海和北京人。佳士得拍卖行2009全球拍卖会上,亚洲和中国买主的成交价占拍卖总价的61%,2005年时只有7%。

  直线飙升的中国新贵阶层购买力让别的国家相形见绌,因此香港是建立店铺的好地方,无论是卖艺术品、红酒或者金融服务。“中国买家很快就国际化了。”佳士得拍卖行亚洲区主席安迪·福斯特指出,最近一次纽约珠宝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前十样物品中有五样被亚洲私人买家拍走。“在所有艺术拍卖领域,中国人的出价都高于欧洲人和美国人。你几乎次次都看见他们竞拍成功。在香港,中国内地买家买了很多。

  这是对艺术的旺盛需求、对确立地位的愿望和强大购买能力的综合反映。”

  12月1日,佳士得香港卓越珠宝拍卖会将要举行,会上将拍出一颗5克拉的“Vivid Pink”宝石。这颗宝石的估价在500万美元至700万美元之间。“没有人会怀疑这颗粉红宝石将归一位中国买家所有。它成为中国亿万富翁的圣诞小礼物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了。”

  新英国移民的纠结

  本·布朗比其他的竞争对手更有优势。他的父母1963年搬来香港,他生在香港,长在香港。他觉得如果没有和他一样的身份优势而来香港开创事业,要比英国统治香港时艰难得。“你的花销可能比在伦敦的时候高一倍。”

  很多伦敦人考虑搬去香港的原因之一是英国政府对高回报率银行家的分红有严格的立法限制,以及对企业家和金融家征收的高达50%的所得税。在这方面,香港的所得税仅有16%。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家说:“这对收入的影响很大,差不多一年有100万美元的差别。”

  尽管香港在腾飞,但如果没有铁的人脉关系,香港并不是一个该去的地方。很多英国人来了又不见了。据香港移民局的数字显示,在690万香港人口中,外籍人口从2001年的106,740人减少到2006年的71,150人。英国移民的数字降得很快,从2005年的13,490人到2006年的11,420人。如果你不会讲广东话,又没有很大的移民包(expatpackage,包括房租、司机、乡村俱乐部准入资格等),在香港的生活称不上舒适。范围最广的移民包可以享受和当地人一样的好处:孩子免费入学、免费乘坐国泰航空商务仓的回程航班。

  刚成立家庭不久的英国人如果搬到香港,肯定感受不到老移民当年的优越感,相反有很多问题要去面对:污染、昂贵的餐馆以及当地人的驾驶习惯。基本上所有在香港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一年中有三个月不在香港。在香港过三个月漫长而吵闹的夏天是一段不那么舒服的体验。

  今天的香港比1980年代经历过华尔街式繁荣的香港更上一层。那是一个快钱当道、中半山地比金贵、太平山顶日日歌舞升平的日子。我差点就成了这样的人,当时成为“Filth”一员的机会离我那么近。1985年,18岁的我来到香港,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一个股票经纪人,他把我带到他那个俯瞰维多利亚港的会议室,说我能在3年内挣到同龄人10年才能挣到的钱。我这个年轻人可以在25岁的时候变身百万富翁回到英国。我们谈话时,他看见我的雪茄滚出烟灰缸,把桌布烧出个大洞。故事到此为止——而我也没有获得那份工作。

相关文章

·中海前11月销售450亿港元 土储达3469万平米 09/12/08

·德国:迷失于圣诞集市中 09/12/08

·消失了的风景:中国西式塔楼 09/12/08

·温州拍出新地王 楼面价12775元/平米 09/12/08

·猪肉江湖黑幕 09/12/0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