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上海作家朋友,在一次聚会,他告诉我他最喜欢“深圳人的一天”的那个小广场,如果深圳再多一些这样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小空间,深圳早就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城市称号了。深圳城市建设了三十年,头上的光环太多,但最令人耻辱的是“文化沙漠”城市这个称号.如果按受教育程度分,深圳的受教育的人绝对是全国领先,但这个称号偏偏的落在了深圳的头上。为了摘掉这个称号,深圳率先把内地叫人民广场和市政府叫了市民广场和市民中心;把在造假画的大芬村建高档美术馆,改成了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在中心区建大面积的中心公园,令上海北京等中国老城羡慕了好久;在许多绿地上放上了像城市垃圾的雕塑.但这一系列号称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中,唯独“深圳人的一天”那个小广场让我那个号称文化人的上海朋友念念不忘呢?
我几年前去过那个小广场,那是一个十分有创意的小广场(在某些人看来,那根本不能算广场)。用当时的某一天,来记录深圳这个中国变化最快的城市的个人的风貌,这本身就有人文关怀的情怀在里面。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和当天的大事件交织在一起,人漫步其中,很容易在这个小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亲切。我想这验证了古人类学家的一个基本理论:人类有喜欢在小社区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基因,同样有在小社区空间中觉得有安全感,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因。早期的原始人基本上是在那个基因的驱使下,人类才逐渐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按照今天的话讲,具有了公民参与意识的基因。在那“深圳人的一天”小小的社区空间里,许多公民(包括我的上海朋友)可能找到了自己压抑了很久的公民基因,这可能是“深圳人的一天”让很多人至今难以忘怀原因吧!
这种小空间在一个城市中,在我看来甚至比那种堪比天安门没有市民的市民广场,大而不当的给人不安全感的中心公园,没有真正画家的画家村(许多真正画家以来大芬村为耻)更重要。例如深圳中心区几乎找不到适合人聚集和行走的小街道和小广场,比深圳繁华的新加坡的市中心还有几排三层的小建筑和小商业街道。深圳是在原有的小渔村的建立起来,但现在渔村在高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早已变成另外一种可怕风貌的城中村。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建设喜欢做大手笔的东西,例如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化,大建筑。而对于城市中小元素缺乏疏导性的管理。听说双年展要在市民广场上举办,更像艺术家们集合起来给领导层看的检阅。其实激发伟大人物牛顿思考的不是整片森林,而是一棵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苹果树。
饱受诟病的深圳市民广场,巨大的空间显得缺少人性,被人戏称为没有市民的市民广场,但如此天安门的空间却出自美国一位名建筑师之手,可见讲民主的美国人到中国也会投其领导所好。
我走过世界许多城市,有两种城市,一种为了当权者炫耀权利的目的而建,对个体的人冷漠无情,最终现在大部分已消亡;而另外一种就是基于对公民的关怀而建,例如欧洲的许多城市(如罗马米兰至今还充满着无限魅力)和中国的许多小聚落(如宏村),是因为有自由公民阶层关怀和宗族血缘关怀。中国现在要建人文城市欠缺公民的参与,缺少更多的是公民的智慧。中国的城市建设大多经历过行政意识指导和经济意识指导阶段,例如北京的古城墙被拆除和深圳的建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现在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和圈地运动其主要动力是来自经济意识。但中国的城市最欠缺的就是不具有人文意识,一个城市要长久的屹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更重要的需要有人文关怀精神,这样才会让城市成为公民的精神家园,而不会轻易的走向城市的衰败。
“深圳人的一天”的小广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城市是需要许多公民参与的小尺度的空间的,这个广场有魅力之处在于它的各个公民的参与,艺术家,城市规划者,建筑师和公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互动。使之成为一个有人文关怀的魅力场所。许多小尺度的空间才是最有魅力的,例如东京和巴黎最时尚的街道绝不是一栋大的购物中心和广场,而是有各种各样小建筑,小街道,小广场的空间形态,是城市中各种各样的人的真实生活的舞台。这么多年中国城市一直在政治主导和经济主导走大脚步,是各种明星建筑师和巨型建筑的舞台,却一直忽略公民参与的小尺度的建设,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城市千篇一律,毫无魅力特色,也没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原因吧!
·银行不会真收紧房贷 09/11/03
·世联地产:10.26—11.1深圳地产周报 09/11/03
·袁奇峰:CBD建筑越来越丑 舍不得掏设计费 09/11/03
·合景泰富商业地产“练摊” 总部基地模式出炉 09/11/03
·贵州瓮安打砸抢烧事件肇事者所属团伙25人获刑 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