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新城,十年磨一剑。从1993年提出方案到2003年规划检讨,珠江新城在建设广州CBD的道路上走得缓慢而艰辛。规划检讨后,珠江新城建设提速,如今大部分地块已经出让完毕,建设进度已经超过50%。
明年亚运会是回顾和展示珠江新城建设成就的重要时点,当年的规划师如何看待如今的建设进展,本报昨日独家采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原珠江新城总规划师袁奇峰。
“广州丧失了创造世界级景观的机会”
记者:《南方都市报》近来连续报道了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和中央广场的建设,你怎么看待这项工程?请给我们讲讲当年这套方案的演进过程。
袁奇峰:经过国际竞赛选定的1993年美国托马斯夫人方案奠定了珠江新城的规划基础,后来1999年华南理工大学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宝瓶广场的中轴线形态。2003年,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和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公司SW??A对中央广场的景观方案进行细化,但当时没有提出地下空间的概念。
2005年,广州再次对珠江新城核心区进行国际设计招标,当时设计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寻求一个有特色的景观方案,另一个是寻求一个好的地下空间解决交通问题。但可惜的是,地面景观和地下空间是分开来做的,最后选择的时候是比较偏向交通功能的方案,结果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
记者:你的意思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地面和地下有点脱节?
袁奇峰:是的,我并不怀疑地下空间,德国的欧博迈亚地下空间设计做得非常好,可惜的是地下空间和地面景观的结合没有做好。但这个公司并不擅长做景观设计,结果景观设计还是用的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和SW??A的那个方案,但是改成了缩小版,修修补补的,没有一气呵成,艺术感和审美观达不到原来气势恢弘的效果。
其实我认为景观比地下空间的价值还高,地下空间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而景观像奶油蛋糕上边的奶油,没有奶油的蛋糕也能吃饱,我觉得现在的中轴线这方案是一个好蛋糕,能吃饱,但是可能不好吃。
当时还有一个广州规划院和日本设计公司搞的方案,把中轴线全部设计成水面上的浮岛,我从个人情感来说是喜欢那个方案的,但后来这个方案落选了,我认为这让广州丧失了一个创造世界级景观的机会,所以这是让人觉得比较遗憾的地方。
“江边已有很丑的建筑立起来了”
记者:你对现在珠江新城的建筑设计水准怎么看?
袁奇峰:我们当时在规划检讨时提出来,珠江新城所有的沿江建筑设计都要国际竞赛,所有转角地方的建筑设计起码是国内竞赛,这个事情规划局没有坚持下来。
珠江新城的建筑是广州最热闹的地方,比如烟草大楼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节能建筑,高速公路公司大楼,广州发展大厦,西塔方案,都是国际竞赛的结果,正是因为当时广州对国际竞赛这个条件的坚持,广州现在才多了几个比较养眼的建筑。
除了博物馆、歌剧院这些公共建筑的设计需要国际竞赛以外,当时我们要求珠江新城的商业建筑也应该进行国际竞赛,但现在沿江新建的几个写字楼建筑都没有举行设计竞赛。所以珠江新城的建筑水准难以保证了,现在江边竟然出现加层建设的现象。这就是政府向开发商妥协的结果。从规划上没有坚持制度和城市理想。现在珠江新城的建筑水准已经下滑了,江边已经有很丑的建筑立起来了,高度也不受控制,体量也不受控制,立面也不受控制。
广州市规划局已经放弃了我们明确写进设计条件里的要求。我觉得很遗憾。
记者:也就是说广州在建筑设计上舍不得花钱?
袁奇峰:广州要想提高建筑设计水平的话,还是要增加投入,要知道“创意有价”。当时我们要求珠江新城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国际竞赛,就是希望能够改变广州整个设计水平比较低下的局面。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建筑能够做的好,就是因为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在那里做。
国外的设计成本是相当高的,设计成本一般会占建筑成本的10%,我们的这个比例才2%-3%,甚至连这个都舍不得付。这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在广州创意是不值钱的。
广州市是在规划经费上非常抠门的城市,珠江新城规划过程中,四年才投了50万,这个项目如果拿到深圳去做的话,可能要投入600万-1000万元的设计。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开始转变了,这次白鹅潭设计投入了500万美金搞设计,突然一下子有钱了。
“地下停车位配置过多是失败的”
记者:你在做珠江新城规划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在规划检讨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难题?
袁奇峰:珠江新城有个先天不足,2003年在规划检讨时发现,当时征地比较困难,征地时给农民留了大量土地,这样使珠江新城可售的面积非常小,为了平衡珠江新城的开发成本,还希望挣点钱来支持城市地铁建设,所以政府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把容积率定得非常高。
但我们通过优化的设计来改善,比如把过于零星的土地整合起来,把中轴线尽量扩张,把公共建筑的用地尽量扩大,高架步行系统的提出,这一系列的措施对珠江新城的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后来我们请北京交通规划研究所提出解决这里交通问题的方案,后来就提出了在体育东和体育西建高架桥跨到珠江新城来,这个方案到现在也没有放弃,今后总要建的。
记者:现在回顾当时的规划,你觉得有什么遗憾?
袁奇峰:如果说珠江新城当时规划检讨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我们没有及时反映要限制建设停车位的问题。我们当时按照一般的建筑标准配建停车位,结果造成每个建筑配了大量停车位。比如在25000平方米、容积率9.8的地块上面配套了1643个车位。这种配法我现在认为是失败的。
在2003年规划检讨完成后,我们到美国和欧洲考察,看了他们的CBD之后,我就感到我们有重大的失误,就是设计了太多地下空间,珠江新城这个地方不应该通过小汽车来解决交通问题,更应该通过轨道交通来解决。
后来珠江新城解决交通问题的思路是对的,就是通过轨道交通把疏散的面拉开,增加轨道交通的疏散点。按照香港的经验,轨道交通的疏解能力,单向每小时可以疏散和到达7万人。其中自动输送系统应该再延伸,争取延伸到琶洲,再有可能从员村再穿回来,连通未来的大CBD区域。
·合景泰富商业地产“练摊” 总部基地模式出炉 09/11/03
·首十月销售206亿 富力押宝“城中村”改造 09/11/03
·深振业2.52亿竞得天津地块 09/11/02
·秋日暗色的潇洒 09/11/02
·永不落地的房屋 0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