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取静,七百年未变
作为如今北京最时髦的去处,南锣鼓巷可谓人气高得不像话,“就是门口摆个皮搋子,都能引得一干游客凑上去拍照”。不过它可不是一夜乍富,“刚解放时我跟父母进北京住到这儿,那会儿就已经挺热闹的了。不过从南锣鼓巷拐到我们胡同,立马又清静了。”闹中取静,乃住宅最高境界。这也让打小在旁边炒豆胡同77号煤炭部大院生活近六十年的刘大爷颇为自豪。
可这一闹中取静的绝妙格局岂止六十年,七百年都不止。元大都是仿唐长安城的格局而建,南锣街区位于四条经纬圈起的中心地带,南邻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皇城,西望城市灵气之所在的什刹海,可谓上风上水的黄金地段。依照元代沿袭唐代的律例,作为住宅区的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而作为昭回坊和靖恭坊的分界线,南锣鼓巷天然就成了本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区。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形状酷似大蜈蚣的南锣街区内,我们看到名人故居多集中在作为蜈蚣脚的支巷上,且这些巷内罕有商业设施,但作为躯干的南锣鼓巷却买卖营商蔚然成风。
秘史
从豪门聚沙成塔,到杂院七零八落
别说和后海、东四那些名人辈出的明星胡同相比,就是和附近出过“皇上姥姥家”,也住过大总统的帽儿胡同、住过蒋介石也住过茅盾的后圆恩寺胡同相比,偏安南锣街区东南一隅的炒豆胡同和板厂胡同,不光名字朴素了点,也多少星光黯淡了些。文物部门登记在册的名人故居只有僧格林沁故居一处。不过也没办法,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条胡同之间的地盘,就只有僧格林沁这一家!
不过绕着两条胡同行走一圈,却让人满腹狐疑——没见到多少后世大拆大建的痕迹,房屋建筑风格却堪称各自为政,没有半点乔家大院或恭王府那样的整齐划一。在强调等级和秩序的封建王朝,谁自己家建房会走这样的野路子?不过这棉裤套皮裤,必定有缘故。这还得从僧格林沁其人说起。
僧格林沁是元代皇族后裔,又是清初孝庄皇后的娘家嫡孙,而其在历史上更为显赫的身份,是走向衰亡的大清帝国最后一个抗击外国侵略的常胜将军。因此承袭科尔沁郡王的他,因战功频立而被加封为亲王、食双俸。这样一来,其最初拥有的一般郡王府,也随着主人地位的上升而日益扩张,最终发展成“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中、东、西三路各四进院落”的巨大建筑群。既然是不停地把旁人已建成的宅院纳入自家版图,那房屋形态各异就顺理成章了。这跟相声《钓鱼》说的是一个道理:钓的鱼大小品种什么样都有,一次性买的才一般齐呢。
常言道:盛极必衰。这位被清廷在攘外上“倚为长城”的第一猛将,却意外战死在了镇压山东农民起义的“安内”上。树倒猢狲散,盛极一时的僧王府,也在百年时间内被后世子孙分崩离析得分的分、卖的卖,像切豆腐一样零敲碎割了。
如今挂牌的文保单位“僧王府”——炒豆胡同73、75、77号,是昔日僧王府建筑群的主体部分。从1954年开始,这里被刚才那位刘大爷的父母的工作单位煤炭工业部买下,作为职工宿舍。顺着已斑驳的朱漆大门往里瞅,院内树木葱郁,二六的老式自行车停放在溜着墙边的旮旯里,随风飘摇的除了树枝树叶外,还有细铁丝上挂着的白色大汗衫——总之怎么都瞅不出昔日王爷府邸的模样。
不过行家法眼却一下就能注意到大门两侧的“凹”形灰石——先别急着脱口而出“上马石”三字,那“力巴儿”的殊荣非您莫属——看这安插木柱的“海眼”和固定木板装饰的浅凹槽,除滚墩石外别无二物。滚墩石的出现无疑在暗示,这看似今朝寻常百姓家的四合院门外曾立着只属官王府第的大影壁。
其实这院里除了僧王,还住过一位名人——文博泰斗朱家。1934年,这位牛津高材生归国,从僧格林沁曾孙手中“以最高价10500元拍买”下僧王府中精华的16间半房屋。而朱家还饶有兴趣地在院内选了山寨版的“燕京八景”:太平双瑞(上房阶前两棵太平花)、玉芝呈祥(花下多白菌,即俗称狗尿苔)、壶中天地(葫芦棚)、香雪春风(两棵老丁香)等。虽说是大儒朱熹的后人、户部尚书一品大员的孙子,海归的朱大师把英国绅士的自嘲幽默搬到了京城,可谓是“穷开心”的鼻祖。
地标
昔日攘外名将祠,今成微缩地球村
板厂胡同22号早在1980年就以北京第一座四合院宾馆的身份面见世人了,只不过那会儿的住客还不像现在多是高鼻深眼的外宾,因为那时它的身份还是团中央招待所。倒是据附近胡同居民说,“那会儿亲眼见过胡总书记来过这儿,特年轻特精神”。当然,今天奔着四合院来的全球背包客不会知道这个。而同样没有多少人晓得,这间在国际上已享有颇高声誉的四合院宾馆,曾是僧格林沁的家祠。
与王府住宅区一正一反比肩而立的僧忠亲王祠,虽然不比王府本院的五脊六兽、高屋华厦,面积略小却也是三路四进的最高规格。今天它叫做侣松园宾馆,取名则源自原先祠堂门前的两棵树,一棵是松树,另一棵也是松树,当年也如情侣般比肩并立,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也算凄美忠贞。
今天这里依然保持着腰厅、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错落有致,抄手游廊相互连通的旧貌,只是昔日抗拒外侮的晚清名将的忠祠,在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和平年代,成了“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最好代表。亭台环绕的露天茶座,法国老太太坐在明式绣榻上靠着柔软的缎子垫,扶一下挂在耳朵上的眼镜,用手指逐行查阅京城旅游指南;而紫藤盘亘的葡萄院内,满口标准伦敦音的英俊金发男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八仙桌上上网,桌上摆的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萋萋芳草蝉叫鸟鸣间,突然冒出一句卷舌的北京话:“请问这座雕像是鲁迅吗?”德国爸爸恍然大悟后,连忙对搂住大文豪脖子的儿子举起相机。看似毫不搭界的现代和古典,东方和西方在这座小小院落水乳交融,说不出地给劲儿。
这儿的胡同文化,很潮很安静
南锣鼓巷旁边的板厂胡同有种洗尽铅华的静谧。胡同12号的“锣鼓点儿”是家70后小夫妻开的咖啡小店,店墙上的黑白相框里贴着黑白的老照片,屋顶糊满了彩色的报纸,蓝莓茶的甜香浓郁在全北京城都数得着。饿了的话,可以到锣鼓点儿隔壁儿的都江源吃一顿川菜,胃口大开不说,也不失精致,只是因为外国朋友的追捧,价钱有几分小贵。
南边炒豆胡同的店铺也堪称少却精,把着东头的炒豆合作社据说是地安门宽店的原班人马在这里另辟的新店。与其他店的烤翅总在辣上较劲不同,此店闻名遐迩的番茄烤翅酸酸甜甜,另有番滋味。墙上挂满的lomo相片,角落里摆放的旧书和玩偶,加上二楼的大天台,给人营造出一种简陋却鲜亮着的快乐。僧王府正门几步之遥,有间浮生咖啡店,是一对艺术工作者伉俪经营的。与醉虹楼相仿,此店也是在南锣火了之后,就搬到了安静的支巷中。各种文化沙龙依旧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摄影棚和炉火也都依旧安好。
而板厂胡同北边则总是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漂亮人儿——没法不漂亮,中央戏剧学院就挨这儿。想看水准又高票又便宜的戏剧?中戏实验剧场和蓬蒿剧场总能满足挑剔的你。而中戏正对面的景秀餐厅也堪称京城低调的牛吃一处,除了人人都爱的水煮鱼,这家店可是靠腐乳汁加鸡腿儿肉的碎溜鸡一招鲜吃遍天的。
·北京推出100亿规模FOF 09/09/29
·四川中原:(0921-0927)成都一周楼市统计 09/09/29
·ST重实1.21亿抛售子公司 09/09/29
·二三线起跑 华远筹建长沙百亿项目 09/09/29
·九卫视十套高清节目首播 十一国庆阅兵看高清 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