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三个男人一台戏(续)

  第六幕

  除了苏轼被派到陕西凤翔做地方官,苏洵和苏辙都生活在首都了,跟首都人民一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安石一生有很多政敌,但却很少有真正的私敌。司马光跟他在朝廷上闹得不可开交,誓不两立,在私底下却互相景仰。苏洵是他为数不多的几个私敌之一。55岁的苏洵在皇城根儿晒太阳之余,就想起了他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恩怨怨。

  当年,自己写的几个帖子被欧阳修带到朝廷BBS发表,跟帖在者众。绝大部分都是“顶”、“赞成楼主”、“好贴”、“强帖留名”等字样。唯独文学家王安石没有发表一个跟帖。令得春风得意的自己太没面子了!

  两年前,自己两个儿子参加制科考试,所有主考官都给了高分,又是那个王安石,双双判了一个不及格;如果不是伟大正确光明的皇帝宋仁宗明察秋毫,恐怕两个儿子都得步自己后尘,充当制科考试的牺牲品。

  ……

  苏洵每每想到这些就愤愤不平,欲要找个机会狠狠的回击王安石一下,让他知道老苏家也不是好惹的。机会很快就来到了。1063年的秋天,王安石母亲去世,朝廷里的同事都前去吊唁,连新上任的皇帝宋英宗也派人送了一个花圈,表达哀悼之情。苏洵收到了请帖,可他没有去。那晚,他躲在宿舍里熬了一个通宵,激动地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帖子《辨奸论》。

  在这个帖子里,苏洵把王安石写成一个阴险狡诈、城府极深的奸臣。为什么呢?因为他作为政府高级干部,不注重个人形象,“衣臣虏之衣,食犬愈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这违背了人之常情,而一个违背人之常情的人,很少有不是大奸臣的。

  《辨奸论》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据说短短两天点击率就达到数十万,好事者转载得到处都是。苏轼在陕西也看到了这个帖子,他看完后暗自说:“我靠,骂得也太狠了吧?比我都离谱。”

  司马光看完后只说了五个字:“人身攻击贴”。然后就把帖子锁了。

  第七幕

  1067年元月,当首都人民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时,噩耗传来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宋英宗不幸病逝了。宋英宗真的很“不幸”,他只做了5年皇帝——这形象的说明了一个真理:捡来的皇帝坐不久(上一届领导人宋仁宗没有儿子,只好把位置传给侄儿)。

  接班人是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的总导演,一个20岁的年轻人意气风发的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扳手指算一下,从宋太祖赵匡胤以降,到宋神宗为止,宋朝已经经历了6代领导人。总体说来,还算政通人和,实为几百年来的盛世。不过,就像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人,很容易生病,一个稳定日子过得太久的朝代,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比如,朝廷里养了太多光吃饭不干事的干部,资料显示,当时有25000名正式在编的干部,和30万编外人员,每年需要支出大约1200万贯钱工资。由于强敌契辽国和西夏长期虎视眈眈,宋朝不得不维系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正规军,到宋神宗即位,已经达到140多万,他们跟公务员一样终生吃财政饭(甚至他们的家属也由国家养着)。这两者让宋朝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财政赤字。

  作为一个期冀有所作为的领导人,宋神宗打算改变这种现状。顺理成章,他想起了曾经给宋仁宗上万言书的王安石同志。他迅速把王安石调回首都,认命为翰林学士;比较有趣的是,他几乎同时也把司马光认命为翰林学士。

  心怀壮志的王安石欣然接受了这份认命。这一天他等待得太久了。20几年啊,他大部分时间都一直埋头在地方,做小打小闹的改革试验。他甚至因此主动拒绝了好几次回首都做官的机会——有一次,皇帝派人来宣召他进京做官,他居然躲进了厕所。太监不得不把圣旨放到他家桌子上离去,他见此,抓起圣旨,飞快的跑出去赶上那位太监,把圣旨还给他……

  王安石等待的是一位能够支持他进行改革的最高领导人。过于仁慈的宋仁宗不是,英年早逝的宋英宗也不是。王安石心里清楚,只有意志坚强的宋神宗才是。

  王安石回到首都后,与宋神宗有过一番长谈。君臣二人开诚布公的交流了彼此的观点,然后达成了共识:改革。

  从那天以后,48岁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在宋朝的版图上画了很多个圈。

  这时,苏轼和苏辙在遥远是四川老家守孝。苏洵在头一年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到死也没看到老对头王安石画的这些圈。否则的话,他极有可能从棺材里爬起来,再写一篇《续辨奸论》。

相关文章

·三个男人一台戏 09/05/3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