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人一台戏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9-05-30 22:40

  片名:王安石变法。

  主演: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导演:宋神宗。

  时间:公元1070年—1086年。

  观众:我,你们,不在场的他们。

王安石

  第一幕

  1037,当苏轼在四川眉州呱呱坠地的时候,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已经是翩翩少年了。王安石跟着父亲来到了南京;而司马光已经19岁了,正在河南老家寒窗苦读,因为再过一年,他就要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了。

  29岁才得了一个大胖小子,苏洵真有一种过年的心情。人生,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吗?不过苏洵的老婆看得要长远一些。

  一晚,苏洵准备洗洗睡了,老婆拦住他,说:“亲爱的,你这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了?”

  苏洵一楞:“那又咋的?这不挺幸福吗?”

  老婆说:“其实人生可短暂了,跟睡觉是一样一样地。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当年你追我的时候不是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你的理想呢?你的抱负呢?你太让我失望了!”

  老婆有些生气,苏洵有些紧张。一晚无话。第二天大早,苏洵就捧了一本《梦回宋朝》在阳台上读书了。

  第二幕

  苏洵曾经参加几次高考,每次都高兴而去,失望而归,算是高考制度的弃儿吧。此路不通走后门,1056年,苏洵就带领苏轼、苏辙到首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看能不能遇到一个伯乐。

  这一年,苏轼19岁,在首都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未中。再看看其他两个主角在干嘛。

  王安石在20岁高考金榜题名之后,作为一名前途远大的青年干部一直在地方磨练。这一年他在浙江宁波做县长,大兴水利,在著名的东湖修建水闸,用于调节湖泊水位和泄洪。

  司马光的仕途很顺利,在欧阳修的大力培养下,最初在中央做谏议大夫,后来又跟随庞籍到了山西并州做地方官。波澜不惊。

  再来看苏洵进京的成绩。

  苏洵的运气很不错。欧阳修一看见他的文章就赞个不停,甚至还把他与贾谊、刘向两位前朝大牛相提并论。欧阳修把苏洵的文章推荐到朝廷——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对苏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廷里的干部掀起了一股阅读、学习苏洵文章的小高潮。很快苏洵就成了文坛里的当红辣子鸡。

  第三幕

  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了一篇万言书。主题只有四个字:“托古改制”。他强烈呼吁宋仁宗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推进全面的体制改革。王安石的观点非常明确:宋朝面临的危险,“患在不知法度”,因此改革就应该“变革天下之弊法”,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法治国。

  宋仁宗认识王安石。

  1042年,王安石参加高考。当他华丽丽的考卷呈现在主考官面前的时候,主考官顿生一种触电的感觉。他没有更多犹豫就将之批为状元卷子。

  不过,卷子送到宋仁宗那里发生了一点意外。

  卷子里有一句“孺子其朋”,周公训成王的话,“你这年轻的小孩啊,自今以后要和群臣融洽相处”。宋仁宗读来很不舒服,暗想:“你丫也太狂了吧?”朱笔一挥,打为第四名。

  宋仁宗翻开万言书,文风还是一以贯之的锐利、冷峻。宋仁宗虽然不太喜欢,也不得不诚承认:王安石说的太有道理了。但是人到中年的宋仁宗,此刻考虑得更多的是继承人的事情——宋仁宗没有儿子,整天被包拯追着问,烦都烦死了。

  他叹了一口气,把万言书放一边去了。

  王安石没有等到回复。他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没有选对时间司马光呢,被调回首都开封做了一名负责审判的干部(推官)。

  秋天,前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到成都做一把手,青年苏轼去拜会他,写了《上知府王龙图书》,跟他讨论四川的交通问题。

  第四幕

  1060年,王安石来到群牧司,与先一年来到这儿的司马光成了同事,同在群牧使包拯手下工作。

  最初,这两个年纪相若的年轻人可谓惺惺惜惺惺,关系好得不得了——就连租房子,王安石也愿意与司马光做邻居。他们与吕公着、韩维来往甚为密切,一起唱K搓麻洗桑拿,被称为“嘉祐四友”。

  有一天,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拯心情甚好,在花园摆下火锅,请大伙儿喝酒、赏花。老包这人没别的爱好,就爱喝点小酒,耍点小资情调。他不但自己爱喝,还动员其他人也参与进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老包提着酒壶走到司马光面前。司马光不喜欢喝酒,但还是乖乖的把酒杯伸出去。巧的是,王安石也对喝酒不感兴趣,把杯子藏在怀里,死活不肯给老包。

  老包急了,破口骂道:“丫的你再不交出酒杯,俺把你给开除了。”

  王安石冷冷的说:“你拿虎头铡也没用。”始终滴酒不沾。老包也拿他没有办法。总不能真抬一幅虎头铡放旁边吧?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处事风格。司马光做事比较成熟稳重,善于隐忍。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改革,风头正劲,他虽然持反对意见,但也极少与王安石做正面交锋,往往避其锋芒。王安石则刚强执拗,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

  苏轼呢?他跟父亲苏洵、兄弟苏辙正在从四川往京城而去的旅途。他们沿长江而下,一路上游山玩水,写诗做词,不亦远乎。

  第五幕

  经过一年时间的长途旅行,三苏终于到达首都了。1061年,25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参加制科考试,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蔡襄等人出任考官。主考应考的阵容都很强大。更重要的是,本出戏的三个主人公终于到齐了。

  苏轼在考卷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王安石——他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轰动一时的万言书截然相反。比如,王安石说要“依法治国”,苏轼就提出“以德治国”。王安石说改革势在必行,苏轼则说只要用人得当,不改革也可以。

  结果可想而知,司马光等人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唯独王安石却斥责苏轼的文章“全类战国文章”。

  主考官们发生了内讧,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好请宋仁宗出马。宋仁宗一笔定江山:苏轼以第三等录取,苏辙以第四等录取。鉴于第一和第二等纯属摆设,几百年也不录取一个,因此这第三等也是相当高的待遇,因此后来苏轼老是把这段经历拿来显摆。

  宋仁宗下班了对一众大小老婆乐呵呵地说:“嘿,劳资今天为儿孙们捡了两个宰相。”

  当然,宋仁宗做梦都没想到,苏轼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苏辙那老小子也是在要退休了才捡一个副宰相当。(未完待续)

发稿:何仁勇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