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四九年以后的大陆小说家全部绑起来都不是张爱玲的个儿。
《小团圆》在香港出版不久,就让朋友从那边带回来一本。但是清明我回家乡祭祀,回来后病倒,等我痊愈,朋友又病倒,书一直没有拿到。等大陆这边已经出版《小团圆》在书店里满坑满谷的时候才和那朋友接上头。
拿到书慢慢看,慢慢读,生怕一下子读完再没有好书看,但又很迫切希望快点读完,到底这杯酒劲道几何?怎奈故事实在冷漠,文字冰冷寒彻读得太多一天的情绪都坏掉了。有人说张爱玲在文坛的地位被高估了,我以为此君恐怕是不太懂文学的缘故,或者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文学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是文字的艺术。当然文字并不是艺术,只有文字的最高境界才成其为艺术,张爱玲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就像一个超模,在生活中她也许并不美,但是她有时尚感,在她的周围有一个气场,独特的气场,她在T型台上行走就可以把你罩住,强烈的磁场把你吞噬进她的黑洞里,这就是艺术的美。张爱玲的文字就有这样的气场。起码对于我是这样的。除此之外读任何作品我都没有这么强烈的心悸。
《小团圆》一个冰冷的故事,两个可怜的女人。九莉,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虽然她是受西式教育的现代女性。蕊秋,九莉的妈妈,留学英国却又曾裹过小脚,一辈子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为培养女儿付出了心血,但是女儿感受不到她的爱,只是恨她。多少年后,九莉到了美国,在电影院里看一部传记片,描写一个棒球明星的成长经历,爸爸培养儿子打棒球,儿子怎么努力都不能讨得爸爸的欢心,成功后终于发了神经病,赢了一局之后,沿着看台一路攀着铁丝网乱嚷:看见没有?我打中了,我打中了!九莉就像看见自己,在电影院里嚎啕大哭。这大概就是她恨妈妈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她只有几岁的时候,妈妈就抛弃她,硬要去欧洲留学?成长的路上没有母爱?回来的第一天却对九莉的外表横加批评,“ 哎呦,这袜子这么紧怎么还给她穿着!”“哎呦,怎么没有眉毛?前刘海太长了,萋住眉毛长不出来。快剪短些。”蕊秋没把自己当外人,可是对于九莉来说她确实是一个外人,母女没有感情基础。过街的时候,蕊秋怕九莉被车撞到,伸手拉着九莉,书中是这样写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怕碰那手上的手指,横七竖八一把细竹管子。九莉中学毕业后,想去留学,爸爸因为没有钱又碍于面子不能实话实说,找借口把九莉软禁起来,九莉逃出来找蕊秋,蕊秋答应送她出国。但是巨大的经济压力,使蕊秋怨气十足对自己的付出没有信心不敢完全相信九莉一个人独自在国外的品行,因为字里行间蕊秋的经济来源估计主要是靠她的那些男朋友们,当九莉突然得了伤寒,需要治疗的时候蕊秋生气地说: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让你自生自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欧战的爆发九莉最后没有去成英国,却到了香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她申请了奖学金,因为她成绩优异虽然没有拿到奖学金可是教授给了她八百港币作为鼓励,这时蕊秋也到了香港,九莉兴奋地拿着这八百港币,去找蕊秋,希望妈妈看到她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可蕊秋打牌把这八百港币输掉了,也输掉了九莉对她残留的一点温情。
显然蕊秋不会做母亲。她爱九莉吗?我觉得她是爱的,因为是她执意把九莉送进西式学堂受教育,又执意把九莉送出国,为了九莉她也付出不少。但是她不会爱。蕊秋的朋友曾提醒她对自己的女儿:天天骂也不好。可蕊秋没有警觉,虽然她最后对九莉辩解道:我因为在一起的时候少,所以见了面总是说你。……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切晚矣。蕊秋临死的时候在欧洲,希望能见九莉最后一面,但是九莉没有去。
小说第一章有一节描写母女俩在香港浅水湾酒店的花园里散步,很有意味。『在沉默中转了一圈又往回走。九莉终于微笑道:我一直非常难受,为了我带累二婶(九莉叫妈妈二婶),知道我将来怎样?二婶这样的人,倒白葬送了这些年,多可惜。蕊秋顿了一顿,方道:“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不喜欢你,’句点,”九莉仿佛隐隐的听见说。』母女俩人心隔肚皮,隔膜生分,敷衍的。九莉敏感小心,谨小慎微的病态心理。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千年冰窟。这个世界里一切感情都是不可靠的,情人之间,母女之间,亲戚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主仆之间。没有温情,没有爱,只有瓦砾。也许连瓦砾都不留下,只有彻底的绝望,也许连绝望都没有。一个人孤独地存在。一个人。
上个世纪前半页的故事。母女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她们太超前了跟大时代脱节的悲剧?最后脱轨的火车倒卧在道旁只留下两具尸体。尸体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也许还有另一种的可能性?我实在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当然不是关于幸福,而是关于冒险。
“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读了这段文字我是欲哭无泪。
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上说,一位德国汉学家批评大陆当代作家文字不好,王蒙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是还没有死,死了以后文字自然可以千古。听此,我冷笑三声,恐怕四九年以后的大陆小说家全部绑起来都不是张爱玲的个儿。
·《小团圆》:现代文明路上的两具尸体 09/05/13
·也该给汤唯一个辩解的机会 09/05/06
·张爱玲的不入流 09/05/04
·Twitter:140个字的创意 09/04/26
·上海人在香港 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