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是会发生一些奇特的事情,而08年的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不可谓不奇特。
在全球金融风暴多米诺效应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而2007年的疯狂正是抛物线的顶端,如今已经处于下行通道。
以救市之名,地方政府率先举起了刺激经济的大旗,如今地方政府正吹着救市集结号,演绎着救市的“百态图”。
最具争议——南京:直接干预价格
南京市的房产新政一向都充满争议。从07年5月开始实施的“一房一价”政策,到08年的种种促进房产销售的优惠条件。此次对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恒大或进行查处的消息,更引发了广泛争议。
2007年5月14日,为抑制南京房价疯涨,南京市物价局、房产局等五部门联合下文,规定物业销售价格需在经过政府核定的基准内浮动,要求严格执行商品住宅“一价清”,“明码标价”制度。规定要求开发商每套住房的相关价格必须在售楼处向购房者公示,包括房屋基准价、浮动幅度、综合差价(楼层、朝向、环境等)、销售单价、总价等。同时规定,意见从2007年5月20日开始实施。
2008年9月27日,南京政府推出了“房产新政20条”,使之成为地方政府救市行为中最早推出政策的城市之一。随着新政的出台,曾经轰动一时的“一房一价”政策宣告终结。
尽管如此,南京万科光明城市花园项目依然难逃被罚款的命运。涉嫌“价格违规”的南京万科光明城市花园项目,已确实收到了南京物价部门开出的《价格行政处罚预先告知书》,万科面临8000万元的罚款。
同样,在南京低价售楼的恒大,被南京物价部门和房管部门认为是“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属于不正当竞争”。并怀疑其资金链紧张,低价售房仅是为了套取现金,最终相关楼盘可能形成烂尾楼,因此表示要对恒大进行查处。房管局负责人表示,查处不是为了处罚开发商降价亏本卖房子,而是避免烂尾房出现。
最滑稽——沈阳:不降价联盟
08年11月7日,沈阳市通过了“25条房产新政”,主要包括鼓励住房消费、促进开发投资和优化服务环境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新政”第5条规定:“保护购房者利益。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的向社会承诺房价,开发企业要践诺守信,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并承担一切相关责任。”截至当天,已有近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内容参与“房子买贵了退差价”这一承诺。
11月10日上午,保利、新湖、万达、华润等22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铁西区郑重承诺:从2008年11月10日-2009年11月10日期间市民购买商品房,因市场波动造成的价格下调,将予以退赔差价。同时,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表示:区政府将先期预存500万,对参加联盟承诺不降价的开发商因此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
当天,铁西区宣布建立房地产联盟和房地产发展促进基金,与开发商联手推出“房屋降价就退赔”活动。
2009年1月14日,有报道称,“联盟”当初的承诺并未兑现,寿终。
最心急——成都:鼓励抄底大派购房补贴
成都市政府的救市算是走在地方政府救市的前列了。但由于地震的影响,成都市政府心急救楼市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地震不久后,政府层面就开始酝酿振兴楼市的动作。
6月份,成都市政府办公厅下达了《关于促进房地产业恢复发展扶持居民安居置业的意见》。
对开发商的利好包括:信贷政策包括对因灾不能按时偿还贷款的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土地政策包括鼓励盘活利用已出让地块,延长地价款付款期限,不计滞纳金等。
对购房者的利好包括:根据当地媒体的计算,首次购买一套90平方米、总价50万元的普通商品住房,购房者可总计获得补贴12375元;第二套房购买者,由于本身交纳的契税比例更高(3%),得到的优惠更大。
最高调——重庆:市政府百亿救市
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7月29日宣布启动100亿人民币收购中低价商品房,用来安置那些因为拆迁需要住房的市民,以提振低迷楼市。
然而对于这一政策,开发商并不领情。有地产商表示,政府收购条件过于苛刻。政府的行为让老百姓觉得房价还可能降得更低一点,最后的结果就是开发商争相压价,最后房地产市场是“血淋淋”的。
最有力度——杭州:24条政策
杭州的24条政策,算是最有力度了。减免购房税费、缓和开发企业财务负担和加强服务支持的力度都比其他城市大,甚至规定“对起价总额在5亿元以上或规模较大的地块,其出让价款支付期限最高可达18个月”,允许“首付出让价款调整至出让价款总额的10%”。
·危机下的家电产品未来 09/02/10
·下滑周期的企业管理 09/02/10
·09年楼市:“去库存化”将成市场重任 09/02/10
·解决中国房地产流动性紧缺的现实路径 09/02/10
·9广州楼市:低位震荡 性价比决定销售 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