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赌场与基于协议的道德

  买房越来越像对赌

  如果是在澳门赌场也就罢了,“认赌服输”的规则人人皆知,但如果商品交易也带有“对赌”的味道,那可未必是人人都能做到“认跌服输”了。问题在于赌场与商品房售楼处的语境、显规则、潜规则都大大不同。赌场要明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在赌场上显规则与潜规则是一致的,底牌一亮,决定一切,不得反悔;而售楼处却不一样,没有一个售楼处愿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临时劝业场一样,售楼员着装与银行收银员一样,“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则更彰显出开发商是铁了心给您要好好干,似乎处处都弥漫出“持久”、“诚信”的味道。本来尼采说“上帝死了”,可只要来到这儿您就是上帝,这就算卖场的潜规则吧!那么显规则是什么呢?当然是合同。这就是与赌场的不同之处,进赌场要签合同吗?不需要,但是买楼房却需要厚厚的合同。

  现在经济特性是什么?大家都愿意用虚拟经济、流动性等词汇概括。而维系其运转的核心是“信心”,只要市场有“信心”在,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能越传越红火。如果人们的“信心”出现了问题,那么所谓的流动性,会在一夜间崩塌。

  应当说,从次级贷款触发的上世纪30年代那般的“大萧条”,与其说是对以金融创新自诩的美国金融衍生工具的重创,不如说是维系金融帝国运转的“信用”命脉遭受了空前的信任危机。由政府担保的“信用”被华尔街的精英设计成了准赌博工具。

  从打着房地美、房利美特惠贷款旗号的房产经纪人,到有着庞大规则、条款约束的投资银行,再到笑容可掬、一丝不苟的售楼员,在左手展现着“信用”与“信任”旗帜的同时,右手却在交易合同上写下了滴水不漏、风险自负的商业契约。因此如果说源自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其实就是对由美元领衔的全球化经济秩序的深度质疑,连美国都在“信用”透支中狼狈不堪,那么还有什么金融工具是可信的呢?如果商业“信用”仅仅是一副“利他”的面具,而商业契约却是“利已”的风险防范条款,那么消费者岂不是和进了赌场一样?其实当我们看一看那些由于次级贷款危机,而被银行收回住房、流落街头的美国中产阶级,就知道当初以“零首付”去买房,真的和赌博一样。

  契约抑或是道德

  因为有契约在那里,所以就要“认买服跌”、“认跌服输”,这里需要道德吗?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哲学教授戴维•高西尔,在经济全球化需要展开双翼的时候,为经济学家与经济政策制定者送来了意识形态上的“盔甲”与“护腕”:1986年他写出了《基于协议的道德》。什么是道德?高西尔写到:“道德,作为一种理性的约束,可以从非道德的理性选择的前提中产生。”也就是说,所谓的正义是互惠的,高西尔不想再提看起来难以付诸实施的“道德”,而是要一种能够靠契约、规则去实现的“互惠的正义”。他认为,如果某种道德原则能够在这种自私自利的基础上得到证明,那么这种原则就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如果它不能在人类的自利动机上得到证明,那么这种道德只能是个别人的空想,并不能真正付之实践。高西尔苦心孤诣想让道德变的有形、可触,但同时却无限强化了契约的作用。这个时候,任何契约之外的东西,都变得无足轻重,而契约之内的约定则无法悖逆。

  《基于协议的道德》权且看作与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法家主张出于一心。靠契约制约投机,但契约似乎从未尽人意。德国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基本上独善其身,这似乎也不仅仅靠规则与制度实现,更多是他们的行事习惯与内在的保守。CCTV行将开播易中天的“诸子百家”,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这些老先生们又一次被搬出来了,当现实面临困惑时,“论道者”的目光总是习惯于回到历史中去,去寻找千百年前就摆在那里的拐杖。

相关文章

·市场长期向好 二三线城市更具潜力 08/12/23

·认清形势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08/12/23

·地产顾问与房地产品牌塑造 08/12/23

·2008深圳秋季“房交会”观察 08/12/23

·再调查:郑州思达“蓝堡湾”的危机 08/12/2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