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消逝的泡沫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08-12-21 15:19

  在许多人看来,谢国忠似乎在刻意保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者形象,但这种形象显然与他在社会当中的角色相差甚远,乃至许多人认为谢国忠不过是以独立的经济学者的形象进行自我包装。

  相关专题:乌鸦与喜鹊

                     熊市中的房地产--观察者记事

  上证指数在1700点上下挣扎的时候,半年前那些批评谢国忠的声音已经不再,关于市场是否救市的争论似乎也已经不再,而普通投资者对今天的中国股市已全然没有信心。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机者的撤场恰恰为谢国忠所预见。

  开始批评国内股市的谢国忠已经离开摩根士丹利很久了。

  学者的荣誉与争议

  2006年末到2007年初,离开摩根士丹利不久的谢国忠在广州白云山读书,此时距离他说中国房地产出现泡沫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半,而谢本人则因为“邮件门”在金融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引起广泛争议。离开摩根士丹利之后,谢国忠选择了在白云山上读书静养,据说,他阅读的不是经济学,而是历史。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谢国忠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1990年起任职世界银行;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经济首席分析师,2007年离开。

  谢国忠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麻省理工,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前谢国忠的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均为主修工程学。1990年,谢国忠在麻省理工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世界银行,担任经济分析员;1995年进入投行,加入麦格理,担任财务部联系董事;1997年,谢国忠加入摩根士丹利,并成功预测亚洲金融风暴,成为亚洲地区最为知名的经济学者之一,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亚洲地区最为权威的王牌分析师。他不仅成功预测到了亚洲金融风暴,甚至对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的各国经济做出了准确判断,其中包括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中国经济的通缩。但对危机肆无忌惮的预测与一些过于大胆的解决方案让谢国忠引来诸多争议。

  在所有关于谢国忠的争议当中,谢本人的性格似乎是最大的焦点。谢国忠的外形书生气质很浓,在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当中,他似乎喜欢做预测,发言肆无忌惮。谢国忠的文章视野广阔、视角独特,对想象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极强,且数据准确、逻辑清晰,往往在一系列的严密的逻辑之后推出他自己的预言。但谢的语言表达似乎木讷,在众多接触过谢国忠的人士眼中,他显然是个言语表达无法跟上大脑运转的人,这使得谢国忠本身呈现出一个很纯粹的书斋型学者的形象。尽管谢国忠的职业生涯多在商业银行及投资银行任职,但他仿佛保持着一个经济学者的独立身份。“邮件门”事件之后,他对新加坡经济的激烈批评使得这一形象更加丰满起来,甚至成为那些喜欢经济学的中国大众心中的偶像。

  但谢国忠的商业身份亦是其饱受批评的重要因素,在许多人看来,谢国忠似乎在刻意保持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者形象,但这种形象显然与他在社会当中的角色相差甚远,乃至许多人认为谢国忠不过是以独立的经济学者的形象进行自我包装。尤其在中国,关于谢国忠的争议往往超越经济研究本身的范畴。2008年,谢国忠建议政府不救市,并预测上证指数将跌落到1700点。这引起了许多中国民间经济爱好者与学者的不满,他们批评谢国忠是洋买办、是美国护照。但四年前,当谢国忠批评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时候,他曾被认为是“英雄”,是对房地产市场批评最为有力的学者。

  但事实上,在诸多接近谢国忠的人士眼中,谢国忠固然有其利用身份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面,但从更多层面上而言,其本人是书生气极浓、对危机极为敏感的人。对危机的敏感,使得谢国忠让人感觉有些偏执,当他偏执地将逻辑推向极致的时候,所下的判断几乎是不容质疑的。潘石屹就曾说他并不喜欢谢国忠像上帝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种偏执让谢国忠敢于以经济学者的身份预言,也正是种种的预言成就了谢国忠。

  在大多数时候,类似于谢国忠这样的学者,对于危机敏感的直觉往往让他们能够假设一个危机的可能发生而后去寻找危机发生的基础,并建立逻辑。谢国忠用这种逻辑进行表述的学术功底与文字功底堪称一流。即便是曾经在其宣称房地产存在泡沫的时候,不赞同其观点的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亦认为谢国忠的经济分析文章很好,逻辑很清晰。而逻辑往往将原本的直觉推向了不容置疑的境地。

  事实上,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经济现象的学说,所涵盖的领域过于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当中要推测出一个可能出现的经济现象无异于在下赌注,因而谢国忠成功地预测了亚洲金融风暴,但同时又失败地预测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时间。当然,对于经济学者而言,这再正常不过了。而在经济学成为显学的今天,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无法用一个客观的经济学逻辑去思考问题,包括那些一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并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的民众,甚至包括许多经济学者和谢国忠本人。在关于经济的判断与预测当中,情感乃至自身对现象的观察,甚至是强烈的直觉都影响着种种逻辑的建立。

  消逝的光环

  谢国忠预测97年香港房地产价格将大跌的说法后来成为研究97年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逻辑基础。

  1997年香港回归前两个月,刚加入摩根士丹利的谢国忠预测香港回归后香港房地产将暴跌50%,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无稽之谈。谢国忠认为,从当时香港的供应量层面来看,香港通过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来提高价格,人为地吹起了一个资本泡沫。谢国忠的判断似乎在向人们描述香港房地产本身的发展模式,即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供应从而控制房地产的供应量,这种供应的模式使得政府本身成为参与市场的主体,因而政府有可能运用各种方式制造虚假的繁荣。

  似乎是巧合,在中国内地宣布土地“招拍挂”的2004年,谢国忠预测中国房地产出现泡沫并将破裂,其时中国内地刚刚开始全面实行政府供应土地的机制。如果谢国忠在那个时候能够利用原来预测香港房地产泡沫的逻辑来预测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时间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间定得那么早。但谢国忠却用“房价收入比”来看待当时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

  谢国忠在预测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中国的城市居民曾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享受了一次住房分配。这一次廉价的住房分配使得居民积累的财富完全有能力拥有第二套住房(商品房),或是为子女购房。因而谢国忠作为中国的居民是在“购买未来的房子”的判断成为他预测的重要逻辑漏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城市居民不只是在消费未来的房子,也是在消费过去原本用在福利分房上的剩余财富来消费新的商品房。因而仅仅运用房价收入比来判断当时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时间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房地产的价格的回落,如果说是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的话,那么谢国忠当初预测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逻辑是可行的。事实上在整个2007年,人们在喧嚣于中国资产价格重估的时候,资本已经利用这种重估的借口疯狂地抬高中国的资产价格,其中土地市场的表现尤为明显,并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07年出现的“面粉贵过面包”的局面,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土地价值上涨的机会进行土地供应。因而,2008年,与其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不如说是土地市场的泡沫破裂。此外,房地产市场本身的泡沫因为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积累的财富在2006-2007年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几乎各类资金及投资者都在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疯狂的投机。

  但到了2008年,因为宏观调控及境外金融危机的双重因素导致两个市场的资金迅速撤离,中国的资产价格还原了本身的面目。

  谢国忠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整个2008年,他都在说中国的资产泡沫,其中包括股票市场的泡沫和那些已经没人理会的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

  但此时谢国忠来预测房地产为时已晚:一是因为在2004-2006年间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预言让他将亚洲金融危机间所建立起来的光环完全输掉;二是因为谢国忠本人的商业身份开始越来越多的被质疑。

  但无论如何,谢国忠还是判断对了A股市场的1700点。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大多数时候,人们没有看到谢国忠本身对资产泡沫的敏感与预知。

发稿:邬琼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