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宣称自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这种自己给自己上标签往往标明的是态度。作为评论家,叶檀似乎更着重于对当下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否有着某种历史的逻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叶檀的评论文字当中仅仅是评论当下,并未扯来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叶檀选择财经评论作为自己的职业,从其自身的层面来解读的话,或许叶檀希望自己能够做超前的史家——用未来的眼光来反思今天的中国文明,这种文明本身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商业文明的时代,这种社会转型中的种种现象本身显示出时代的力量,而作为现实中人,如若能够感受这种力量并用自己的思考去描述它,那无疑是极具魅力的。当然,叶檀强调自己的尊重常识与逻辑,这并不奇怪,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大多会强调自己尊重逻辑与常识。
二
叶檀参加了2008年博鳌房地产论坛,这可能是叶檀首次近距离大规模地接触与观察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关注房地产行业内的经济学家。在此次博鳌房地产论坛之后,叶檀也说论坛本身表现了房地产开发商群体的集体反思,但叶檀并不认为这种反思的意义有多重大,事实上房地产行业本身的问题是制度性问题。在之后大多数关于房地产的论述当中,制度成为叶檀最常讨论的问题。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代的媒体人往往被认为是今天的著史者,史家本身的态度恰恰是反思,是对现实的敏感与对反思的态度。在随后的大多数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评论当中,叶檀始终坚持的意见是利用此次房地产下行的实际状况,对房地产行业刮骨疗毒。
我们知道的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生与发展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人们几乎不需要用货币、也不可能用货币在市场上换取住房,所有的住房问题是围绕着住房分配展开的。在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当中,从最初的面向境外的房地产市场到面向境内居民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每一次放开都承担了刺激需求的重任。
这就使得中国房地产行业本身的市场化道路是为了解决应急之需。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乃至整个配套的住房保障体系与住房税收体系都显得极为混乱。在此基础之上成长而来的中国房地产业的所有问题是在一个市场化表象之下的,以城市土地为基础的资源重新配置的种种矛盾。
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一旦在土地基础上的某一根利益关系链条形成,就意味着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的聚集与积累甚至是不需要成本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本世纪初的房地产市场经常能够听到的故事:某开发商通过关系弄到一块土地,然后将土地质押给银行贷款,再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开发,开发完成并获得利润之后,开发商将一部分支付给政府,另一部分还给银行,而剩余的巨额利润收归自己。
这种无成本的开发模式迅速刺激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自1998年到2007年,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
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是在一个有趣的思路当中进行着。邓小平在制定中国改革的总纲领的时候所强调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整个改革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市场化先行、制度后行补充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行业进入市场化实践阶段的时候,许多中国人对行业本身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从无知到认知的过程。
在大多数时候,行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往往能使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中国的改革仿佛有着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本身意味着生产能力与贸易能力的释放。因而这种推动力更多的时候与政策无关,市场规律的惯性作用推动着整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迅速发展。政策往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纠正资源配置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有关公平与公正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亦是如此,但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对资金及经济巨大的刺激能力与普通消费品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房地产市场上集结了大量的利益与博弈。其中购房者之后的博弈主体居然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及银行这些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房地产行业政策制定几乎是扭曲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改变了那种对资源分配过程中保证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初衷。
因而中国房地产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利益纠结下产生的政策进行一次彻底的修正。叶檀在今年的大多数关于地产的评论文章当中恰恰是要求这种彻底的修正。
在许多时候,我们认同这种修正的机会,因为中国房地产一旦进入下行区间,各种利益平衡被打破,甚至房地产行业不能再带来利益的时候,这种制度修正成为可能。
叶檀本身的视角与建议并没有错,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同一团纠缠起来的乱麻,梳理起来难度极大,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房地产业又一次承担起刺激需求的责任,每一次都是如此,那么房地产业的制度修正要到何时呢……
·救不暖的楼市 08/12/23
·招商金山谷 08/12/23
·降价趋势不变 成交有望保持稳定 08/12/23
·市场低谷期的房地产投资开发策略 08/12/23
·中航重组 商业资产腾挪术 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