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0月27日刊发的社论:好像在乞求中国尽快好起来,世界才活得更好。
随着世界坠入衰退的深渊,中国的经济政策将影响到其他国家以何种方式衰退。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搭上了工业世界的班车,它向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价廉的物品,并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而今年的顺差将达到4000亿美元。随着工业经济陷入低迷,中国处在一个接受不景气的新位置上:在国内卖得更多,从国外买得更多(而非出口更多,内需更少——译者注)。
为了让中国消费者消费,政府需要在国内开支,投资于公共建设工程,并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金——这将让市民不会再为不测而存钱(以用来消费,拉升内需——译者注)。
尽管中国领导人依然倾向旧的出口策略,但上述的方向显然是北京(执政核心层)方面的重心所在了。
中国已经感受到了放缓的世界经济的凉意。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都有大幅度的下滑。下滑的经济威胁到了就业形势,目前就业迫切需要吸纳数百万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今年夏天,中国央行结束了人民币对美元逐步升值的短期政策,这一政策旨在减缓导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的通货膨胀。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对出口企业增加退税——旨在给予他们进一步的激励。
但是,试图从萎缩的美、欧、日市场——如今正在陷入衰退——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并不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的经济收益。现在要做的是,通过激活需求来挽救全球经济的下滑。如果中国把重点放在激活本国内需和服务方面,那么中国会收获明显的降压效益。
当下,在由华盛顿自己金融系统制造的、令人绝望的混乱中,极少数国家会采取美国的建议。在中国经历了多年的国会的猛击之后,北京可能更有抵抗能力。
中国的兴趣依然是改变。在过去的30年间,受惠于快速出口与国外投资热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了13倍,但是经济结构却不平衡。消费支出金额很少,只占经济产出的1/3,可能是世界上消费支出比最少的国家。它对出口过度的依赖使它很容易受到世界需求变化的冲击。
手中握有大笔预算顺差的北京中央政府,也有钱进行支付。
政府宣布了一些旨在刺激内需的措施——包括减少房产交易税的征收,以拯救患病的房地产市场,以及针对公共事务的、模糊的投资计划。但是要撬开市民储蓄,鼓励他们消费还需要更多措施。
为了达到目的,政府需要重建社会保证体系,以保证国有工业崩溃时的个人安全,并代替私人部门职能。政府在医疗保障、教育和养老方面的投资,将帮助中国的中产阶级和内需市场的发展。
对消费支出的刺激无疑将帮助中国平安渡过金融风暴。但是增加中国进口、减少其对出口的依赖性,也将对世界各国有所助益。
·秦晖:关于公正的首要问题 08/10/30
·假如丰田卖酱油 08/10/30
·中国房地产业余震导致银行业吃紧 08/10/30
·秦晖:关于公正的首要问题 08/10/30
·嘉里建设:增上海项目总投资至76亿 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