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一至周五 24小时更新

民金所的“风口” 泛海41亿效仿平安涉足互联网金融

来源: [ 观点网 ]      时间: 15-04-07 22:59

泛海控股新近涉足的互联网金融,显然仍处于试错阶段,现在谈收入还为时尚早。

  观点网 “地产穷,金融兴”,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如此概括时下趋势。地产圈似乎也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开发商的金融嗅觉渐渐苏醒。

  清明假期前夜,已在金融领域有多处落子的泛海控股,连发多个公告披露了其将要涉足互联网金融的消息。

  根据公告信息,泛海控股拟以自有资金41亿元,投资设立立北京民金所金融互联网有限公司(民金所)、泛海担保、泛海基金公司、泛海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民金所和泛海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亿元,泛海担保注册资本20亿元,泛海基金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

  对此,广发证券分析师乐加栋透露,在酝酿互联网金融平台期间,泛海控股在成立互联网金融团队的过程中,借鉴了平安“陆金所”的成功经验,公司互联网金融筹备小组多次赴平安进行学习。

  “从目前的模式来看,(泛海控股)很可能借鉴‘陆金所’+平安担保+平安保险及其他金融产品销售的架构经验,在泛海系自身金融平台的基础之上,搭建‘民金所’+泛海担保+民生证券、信托、民安财险、泛海基金、资管、地产、创投产品的一体式互联网金融平台。”乐加栋分析称。

  师从陆金所

  针对民金所的模式问题,泛海控股公共事务总监王国林表示,公司目前暂时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不过从泛海控股目前公告内容,依然可以看出其与陆金所在架构设计以及业务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

  公告显示,民金所的经营范围包括:金融产品的研究开发、组合设计、咨询服务,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投资基金等的各类交易相关配套服务,金融和经纪咨询服务、市场调研及数据分析服务,金融类应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以相关部门核定的信息为准)。

  而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包括:金融创新产品的咨询、开发、设计、交易等服务;网络投融资平台、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金融市场调研及数据分析以及金融类应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二者在业务介绍上即有诸多重合之处。此外,民金所与陆金所身世背景也颇为相似,二者并不是单一孤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背后均有大树好乘凉。

  平安集团是除却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外,第三家拥有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全金融牌照的财阀。陆金所业务发展也确实受益于平安担保、平安保险等集团内其他金融业务协同。

  后来者泛海控股目前也正在朝着全金融牌照目标加速前进,此次成立民金所同时,亦宣布将成立担保、基金和资管公司,加之已收入的其他金融牌照,未来势必会形成各个金融子公司协同发展的局面。

  据乐加栋分析,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发展方向有三种,一是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化;二是传统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化以及从产业入手向互联网及金融前后端同时拓展。

  “泛海控股进入互联网金融产业属于第二种情况,自身掌握以民生证券、民生信托为核心的传统金融业务平台,向通过成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民金所’,探索向前端线上发展的可能性,以自身产品及客户资源为基础,拓展业务范畴。”

  可预见的金融“钱景”

  在吹响进军互联网金融号角的同一时间,泛海控股还发布了2014年度报告,公司地产+金融的双收入模式也逐渐明确。

  2014年全年泛海控股合并报表反映的营业总收入为76.16亿元,其中实现房地产结算收入55.37亿元,较上年同期小幅上升;金融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5.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41%。数据显示,虽然地产板块超过70%的占比依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金融板块20%的比例已然不可小觑。

  2014年6月泛海控股正式完成对于民生证券72.99%股权的收购,主营业务由单一地产主业变为地产+证券双主业的收入结构。

  民生证券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15.66亿元,同比增长19.82%,实现净利润4.06亿元,同比增长298%;截止到14年末,公司总资产规模148亿元,净资产规模为36.6亿元。分析指,2013年民生证券实现净利润1.02个亿,2014年在IPO开闸以及两融扩容的背景下,IPO业务和高利润率的两融利差收入,对净利润贡献比较大,利润水平显著提高,经营状况大幅改善。

  乐加栋认为,证券业务对于收入及净利润均有一定贡献,且由于自身业务较高的利润水平以及稳定的增长速度,会成为公司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需要指出的是,民生证券在并入泛海控股报表之前即为优质资产,拥有盈利能力。而泛海控股新近涉足的互联网金融,显然仍处于试错阶段,现在谈收入还为时尚早。即使是2011年即成立的陆金所,根据平安集团内部消息,截止到目前依旧处于投资期,尚未实现盈利。

  互联网金融公司团贷网创始人唐军在接受观点新媒体访问时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确实是大热趋势,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他认为地产公司的加入对于整个行业是利好,可以吸引更多关注以及投资、理财。

  但其同时指出,目前国内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的真实有效客户可能不到200万,相比人口总数委实过少。企业现在进入该领域发展,起来的速度不会很快,因为基数太小,跟这个市场的空间差距太大。

  “所以我觉得可以先进入这个行业,未来3-5年会是一个爆发期,那时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开始。”

发稿:王静审校:武瑾莹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