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的说法,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提出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该意见解决了海南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长期争论,终于让海南找着了北。
但是,最近关于海南房地产市场炒作加剧的报道却让人心生忧虑,房地产会不会让海南找不着北?迟福林教授也表示,“如果疯炒一阵房地产,造成房地产新一轮泡沫的话,国际旅游岛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是失败的格局”。
据媒体报道,在国际旅游岛意见发布后,地产商和民间资金纷纷加速涌向海南,其中有著名的温州炒房团,也有来自东北和重庆的炒房团,三亚和海口的高级酒店也几乎全部被订满,为了看楼方便,很多人还在当地买车。在意见出台后的5天内,整个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
为了遏制房地产炒作,1月15日,海南省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底前,即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审批前,全省暂停土地出让和审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但政府短期内减少土地供应的做法反而为房价飞涨推波助澜,据《南方日报》报道,海口的个别楼盘一日就上涨5000元,三亚凤凰岛项目一期每平米均价高达6.5万元,但开盘即被哄抢一空……
这种疯狂的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当时泡沫的催化剂是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1991-1993年,海南房价疯涨四倍,但幸福来的快去的也快。1993年6月23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表示,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宣布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银根的突然收紧使过度依靠银行信贷资金的海南房地产市场顿时崩盘。烂尾楼、闲置土地和银行坏账直到十多年后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才逐步清理完毕。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海南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也让很多人心生余悸。但2007年以来,海南房地产市场似乎好了伤疤忘了疼,房地产开发投资又开始迅猛增长,2007年同比增长42%,2008年同比增长48.4%,2009年前11个月,同比增幅依然高达48.1%。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海口和三亚的产销依然火爆,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环比涨幅前五位中,三亚和海口分列第一和第四位。值得注意的是,琼海、陵水和万宁等东部海岸线的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异军突起,而且,中部的澄迈和保亭等地也跃跃欲试。
目前,海南省人均GDP仅为2500美元左右,但其房价已经接近或超过上海和北京等人均GDP为一万美元左右的地区。尽管外地人在海南购房的比例占到了50%-60%左右,但如此高的房价还是会给海南850多万常住人口带来生存压力。同时,住房成本较高也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较高的外地人购房比例也意味着海南房地产市场并不稳固,很容易出现像迪拜那样炒房团或购房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局面,毕竟房价最终还是要与本地常住人口的收入挂钩。
当然,客观地说,这也不一定意味着海南必会重蹈覆辙,一方面,海南目前的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也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不像之前只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各路资金到海南就是为了炒作,而不是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现在已经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央政府或许不会像1993年那样下狠心整顿房地产市场。
但是,如果房价飞涨没有常住人口收入作支撑,是泡沫总归要破灭,这不仅是海南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面临的问题。在第二产业没有夯实的情况下,盲目搞房地产、金融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会面临很多风险。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似乎处于一种“非理性繁荣”的局面,只要在繁荣就一定还会延续“击鼓传花”的游戏,但要知道这是既能让人乐得找不着北,也能让人哭得找不着北的游戏。
·迟福林:海南房地产不会形成泡沫 10/01/20
·上海明确土地若闲置满两年将无偿收回 10/01/20
·水务地产拟1.5亿收购杭州豪华别墅项目股权 10/01/20
·上实27亿港元收购中新 将维持其上市地位 10/01/20
·卫留成:暂停土地出让不会影响海南房地产发展 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