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sh Kapoor代表着一种快乐,是欢快的微笑,是开怀的大笑,是调皮的玩笑。英国伦敦的皇家美术学院伯林顿馆最近举办了他的个人回顾展。“这个展览其实充满了玩乐性质,里面有很多我全新的尝试。”Kapoor与我们侃侃而谈,“这些充满趣味的作品是我在30多年来的创造累积,所以对于我来说,这次的展览是对我创作的一个肯定。”
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Kapoor在20世纪70年代来到伦敦学习艺术,并从此扎根于伦敦。他的作品深受20世纪现代派艺术家的影响,例如Donald Judd、Carl Andre、Richard Serra等等。他在1991年曾经获得过具有很高声誉的特纳奖(Turner Prize),而且被认为当时最具开拓性的雕塑家之一。
在众多Kapoor的作品中,对立面一直是他所追求不懈的主题:存在与不存在,凸面与凹面,空洞与充实,有形与无形。这些超自然、超感觉的作品把观赏者深深吸引住了。在颜色方面,Kapoor喜爱用单一的和纯色彩来展现作品,“我把色彩看作一种洗礼,一种信仰。”Kapoor说道,“当我创作了一个红色的作品,那它就是纯粹的红色。像Barnett Newman和Mark Rothko这样的艺术家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来创作,当你站在这样的艺术品前,你会被深深地吸引,完全被作品所占有。就如黄的就是黄的,水就是湿的如此简单纯粹。”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个名叫《Yellow》的作品。它占据了入口处的整面墙,而且,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凹洞。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无限的敬畏。轮廓的凹凸展现出了作品的特性,散出一种宁静和庄严的感受,让人啧啧称赞。“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人感觉有一种空前寂静的感觉,使人能充分享受思考。但是也许不太现实,但我真的希望我的作品能感染身边的人,让欣赏者与作品更加亲近。”
在这次展览上,最具气势的作品莫过于《Svayambh》(自我生成)。这个作品由一个类似马车的装置组成,车上还有融合了油性颜料、蜡、凡士林的黏稠物体。火车顺着连接着5个展示房间的轨道缓慢地移动着。因为这个装置比房间与房间之间的新古典主义拱门略高大一些,所以每次在经过拱门的时候作品上的混合物质都会被刮掉一些,留下些痕迹。同样白色的拱门也被这些物质弄得“印渍斑斑”,这个属于表演性的雕塑,这个也就是“自我生成”的意义。
《Shooting into the Corner》是一种通过空间冲击以及对雕塑艺术操纵的行为来表现的艺术。在展览厅的一个房间,Kapoor安装了一个小型炮筒,每过20分钟,一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助理会在这个炮筒里装上深红色的蜡质物品,这些重达10到11公斤的蜡块就会被炮筒轰向房间内的一个角落,每个蜡块被发射出去后,就能听到蜡块飞溅在墙上的声音。经过了两个月的展览,墙上和地上(有时候也会有发射失败的蜡块)越变越红,就像是鲜血一样。这是对这栋建筑的冲击与反对,这是一个绝对的富有男性阳刚气的作品。Kapoor表示这个作品的意义有些类似于“对文明的亵渎”或者也可以解释为“可怕的暴力行为”。
Kapoor同样也在镜面材料作品上不断尝试着创新,这些作品都反映着感官与现实的主题,然而这种形式又呈现了另一种雕塑语言。在这次的展览中,有四件闪亮的反光的钢材质作品被安放在了一个房间内,它们让你看起来时而苗条时而肥胖时而颠倒。当你离作品太近的时候你会照不见自己,只有走远才能看见。这种吸引人的视觉效果以一种童趣的方式使得感官之旅充满了乐趣。
这并不是全部,现年55岁的Kapoor仍在不懈地探索着以新的方式和形式来展现雕塑。哪怕冒着极大的风险也要探索出新的媒介。“从事这个行业,或者作为一名艺术家而言,乐趣就在于‘未知’,”他吐露道,“另一方面,如果我总是清楚我在做些什么,那就会很无趣了。”的确如此,也就是这种想法使得Kapoor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激动人心的作品。
·与李泽厚对话:“中国要过封建资本主义这一关” 10/01/10
·入京突围记 10/01/05
·高兴不起来的美国圣诞老人 09/12/28
·武广高铁通车看粤汉铁路百年建设史 09/12/27
·“其实CCTV大楼是一个温柔的建筑”——专访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