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就这样在寻找香港的过程中,逐渐生发出了一种深厚的、植根于本土生活经验的历史感和地方感。
一座活力充沛的城市,按照乔尔·柯特金(Joel Kotkin)的历史分析,须具备三个特性——安全、繁荣、神韵。这位为《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写专栏的美国城市问题研究权威,2005年在其出版的《全球城市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一书中系统探究了数千年来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并且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方面的观点。对于科特金来说,城市不仅仅只是“生活的机器”,而且还同时折射出这个地区的神韵、安全感以及生机等内在的品质。作用在香港的身上,安全、繁荣两项指标的表现均可算是出色,然而“神韵”一项,柯特金所指为何?香港又是否及格呢?
所谓神韵,科特金认为应该泛指“神圣”传统,亦即在中古时期城市所拥有的宗教信仰,而在现代世俗社会,则可引申为一个城市的共识价值及精神面貌。每一座独特的城市,都有独特的信念,或源于传统,或源于宗教,亦可源于本土生活价值和人文精神,除了用以取得市民认同,亦激发持续不断的文化创造,在文学、艺术、文化各个领域,推陈出新,发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如是,香港的精神是什么?香港的价值又是什么?
[现代性下的城市变奏]
根据一般人的理解,香港的核心价值莫过于香港人的勤奋和努力,让香港从昔日的一座小渔村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强势政府的“励精图治”之下,“亚洲的国际都会”被塑造成令人眩目的主打标语,城市现代性发展的需求使得香港的面貌日新月异:西九龙建设要联合世界八大国际美术馆共同进驻,中环新海滨要发展成为象征香港的世界级海滨。当人们走在今日的香港街头时,或许会赫然发现眼前的面貌已不复昨日所见,一切都是崭新的城市地标,一分钟前的都市空间都会成为历史。
所谓现代性,按照法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说法,指的是“稍纵即逝(ephemeral)、难以捉摸(fugitive)、偶然发生(contingent),是永恒不变的艺术的另一面。”这经典的名句一语道破了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在不停地改变。现代化带动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达则促使城市的步伐日趋迅速。建构和毁灭同时存在于这个空间,香港文化人也斯就说过,“我们总是发觉,这儿有点什么拆去了,那儿又有什么建起来。”
在现代性的大旗下,香港的历史记忆被抹去了;在崭新的城市建筑崛起之时,传统的城市文化亦被淹没了。而与此同时,当个人意愿被强烈的城市意愿所取代的时候,香港人也因此拒绝用心去思考,转而学会用脑去应对所有的变奏。香港迅速掠过的空间变化、国际都会下的人情冷漠,长久盘踞在香港人的意识中,过度地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为了保护自己,唯有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理智地以“量”来衡量事物,遵从城市的节奏、毁灭和扭。
[寻找香港价值]
这两年活跃于香港的龙应台,曾把奉行经济效益、追求社会指标、主导开发意识的香港现实归纳为“中环价值”。在“中环价值”的指引之下,其他价值取向相继受到排斥,香港已经退化成外人眼里中银大厦的香港、时代广场的香港,从九龙望向对面的维港海岸,极目尽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所言:内地只看到香港的高楼大厦,内地的媒体只报道香港的成功人士,其他许多记忆,却零落得让人心痛。没有人记得漂洋过海投奔香港的许地山、戴望舒、萧红、张爱玲,也没有人在意深水涉、元朗居民的声音,本地艺术家与创意工业的努力。当整个香港都被这种单一的商业逻辑所垄断,香港的文化价值就会逐渐缺位和丧失;当 “唯利是图”的功利政策取代“文化优先”,香港的人文精神就会逐渐泯灭和蜕化,继而演变成金碧辉煌、文化沙漠的符号香港。
于是,心痛的龙应台以“他者”的身份,向香港大声询问:“看不到湾仔拥挤的市场,看不到上环层层迭迭的老街窄巷,看不到大埔的渔村也看不到沙湾径凄美的夕照,为什么我独独看不到香港?”龙应台认为,真正的香港精神,应该是“一万多个市民在晴空下围坐吃盆菜,5000个人开心泡茶、听音乐,4000个人在星空下肩靠着肩看露天电影,一起哭,一起笑”。一个有生活内涵、有人的性格的城市,才可以具有冰冷建筑背后的文化主体性,才是世界级的香港价值。
这两年,虽然香港现代性的都市化发展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似乎在龙应台的一声呼喊下,扎根于城市中的香港人终于开始意识到,香港这个地方不是任由发展商用以图利开发的“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也不应只是通过经济效用、地积比率来赋予意义的大富翁式的摇钱地带。反之,借用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理解世界的方式,香港是香港人情感依附和关连的所在,是历史记忆与本土情怀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归属。
于是,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深入到城市中的角落里,留神注视香港的另一面。有关集体记忆、文化保育、创意艺术、社区重建等议题,连同龙应台笔下“买得到野姜花的石水渠街、印过喜帖和革命文宣的利东印刷街”,也因此重新受到重视:因清拆天星码头而掀起保卫运动;以利东街为重点的旧区重建而引发抗争;破坏维港旧貌的中环填海工程一再遭到反对;在即将消亡的皇后码头举办探讨本土历史的文学沙龙;中区域多利监狱、旧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等古迹建筑群的命运也再度引起关注……
一次次香港人自发的抗争运动,目的是要恢复香港的价值、香港的精神,让香港的历史、文化和庶民生活从地产商的手中回归市民。香港人就这样在寻找香港的过程中,逐渐生发出了一种深厚的、植根于本土生活经验的历史感和地方感。而这,也正是柯特金所指的城市“神韵”中,尉为珍贵的一部分。
·张在元 漩涡中的武大教授 09/11/29
·曾经的迪拜 09/11/29
·万科“真相” 09/11/29
·中国老酒店“整容”上阵 09/11/29
·万科真相:盈利靠通胀,成长靠投资? 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