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和微软都经过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才登临顶峰。而谷歌如果一帆风顺地成为王者,恐怕上帝都会看不下去。
网络巨人谷歌公司2008年的收入达到220亿美元,它在全球网络搜索广告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把它的竞争对手雅虎和微软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现在,谷歌无疑已经成了IT行业的标志性公司,媒体和网民把无数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了谷歌,谷歌无疑是春风得意的。
谷歌公司会是一个新的微软吗?它能达到微软当年那样君临天下的成就吗?依我看,也许谷歌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向前的路绝不是一个金光大道,这将是一个充满了坎坷和陷阱的道路。
从某种程度上看,谷歌的确很像微软。微软的发迹是首先在操作系统上发力,从DOS到视窗,微软在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中占有了垄断的地位。借助于操作系统的垄断,微软成功地四处出击,在办公软件(Office)、网络浏览器(IE)、便携设备操作系统(WindowsMobile)、软件开发工具(VB和VC等)和游戏机(Xbox)等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均与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有很大关系。
谷歌公司其实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它们以自己在网络搜索上的领袖地位做基础,通过开发和收购,加入了诸多领域的竞争。比如网络办公组件(GoogleDocs,gmail以及日历)、网络视频(Youtube)、浏览器(Chrome)、网络百科全书(Knol)等等。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微软和谷歌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微软除了操作系统的成功外,在其他软件和硬件领域的出击大多数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而谷歌迄今为止,除了在网络搜索广告市场的成功外,其他方面的出击却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微软出击办公市场的Office软件,把一度拥有绝对市场地位的WordPerfect和莲花公司拉下马,这两家公司都已经不存在了;通过浏览器大战把网景公司挤出了历史舞台,要知道网景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曾达到90%以上,硬是被IE超过了;在开发工具领域击败了Borland公司;其它的诸如Xbox、WindowsMobile和数据库等等也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是竞争对手所不能忽视的。反观谷歌,推出了层出不穷的网络服务,但却大部分归于沉寂。网络办公套件现在无论是功能还是市场份额都还无法与微软的办公软件相提并论;谷歌浏览器Chrome的市场份额也就2%,而且没有快速增长的迹象,我本人也曾试用过一段时间,很快就删除了,原因是太简陋了。Knol刚推出的时候,有人称是维基百科的竞争对手,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这事了。在网络视频方面,谷歌自己的视频服务无法与Youtube竞争,于是谷歌花了16亿美元买下了Youtube,这终于使谷歌在网络视频服务方面占有了领先的地位。
微软在操作系统之外和谷歌在搜索之外的其他服务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为公司获利方面的区别。微软的这些服务基本上都能为微软贡献利润,尤其是办公软件的获利不少于操作系统。而谷歌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基本上还是靠搜索广告,其它的服务收入比例过低,且大部分还是亏损的,尤其是Youtube被收购已经三年了,有惊人的流量,却无法转化为利润,至今还处在投入阶段,也许以后它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广告平台,但现在只能称之为有很大的获利潜力。谷歌新推出的Android平台是谷歌另外一个潜在的增长推动力,但Android能否帮助谷歌进军手机广告市场仍未可知,而且该领域还有苹果、黑莓和诺基亚这样强劲的对手。所以谷歌的那些服务现在有些是叫好不叫座,有些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谷歌现在恐怕还成不了微软,谷歌似乎缺乏一种微软的王者之风,欠缺一种霸气。它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远没有当年微软进入一个新领域那么可怕。要知道,当年即使一个微软要进入某个领域的传言,就可以使这个领域的其它公司股价大跌。谷歌的文化里缺少一种杀气,缺少一种干了就要置对方于死地的狠劲,而要在IT这个行当里成为世界的王者,这种杀气和狠劲似乎是非常需要的。一个公司的文化和领导者有很大的关系,大公司要想在IT行业里获胜,领导者最好由“嗜血的杀手”来掌管。微软的盖茨和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都是这种人物。相对而言,谷歌的领导好像缺乏这样的基因,至今只能严重地依赖一招鲜,这其实是谷歌的一个软肋。谷歌要想成为一个新的微软,还是要培养嗜血的气质,把不同领域的竞争对手废掉,尽快获取领先的市场份额,增加收入和利润,改变自己收入单一的窘境。
谷歌就像一个优秀的孩子,凭着天赋和勤奋取得了今日辉煌的成绩,但是它的成长道路似乎是太顺了,缺乏必要的挫折,还没有真正地成熟起来。但挫折迟早会来的,我以为还有几个问题可能使谷歌的前进道路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一个不确定性因素是微软。微软公司的成长道路几乎都是在市场份额极低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追赶乃至超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当人们已经用习惯一种软件和服务时,要让他们改变这种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近刚刚离职的谷歌副总裁李开复就曾经表示,谷歌的搜索功能已经超过了百度,可是百度的市场份额还是很高,原因就是中国人的使用习惯问题。而微软却在众多的领域打垮对手,并使自己的软件和服务成为人们新的习惯,如Office和IE浏览器等等。微软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因为我上面所说的杀手本性外,还因为微软有足够的财力和韧劲,当年WordPerfect公司老板曾这样评价微软:他们就像只露着牙齿的鳄鱼,不停地追来,追来,又追来;你尽可能快地逃着,跑起来一步也不停,但你总有跌倒的时候。
谷歌现任CEO施密特是一位IT业界抵抗微软的老将,他应该非常了解微软那种后来居上的王者之气。施密特原先是Sun公司的技术总监,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开发出了Java语言,一度被认为会威胁到微软,可惜今天Sun公司也被收购了,而微软却好好的。后来施密特去了Novell公司,还是与微软对抗,还是失败。最终施密特才到了谷歌。我第一次对施密特有印象是因为在一本老杂志上看到他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中国军队,那时的施密特还是Sun公司的技术总监,施密特说微软“他们就像中国军队,派出一波又一波的士兵直冲向你,个个都不怕死。微软压榨员工每周工作上百个小时,直到将他们榨干为止,但即使这样,公司每年仍收到众多的个人简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员工队伍得以补充,企图用消耗战的方式打败微软是不可能的。”
微软在网络上可以说是屡败屡战,从Msn到Live到Bing,微软的搜索功能和网络服务有不小的进步,现在它还要克服人们使用谷歌搜索的习惯。未来的搜索战争会有什么结果,这很难说。不过谷歌已经占有了先机,优势明显,而且微软现在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可是面对微软,谁敢大意呢?
第二个不确定因素是网络搜索的市场增速问题。我们知道,谷歌在搜索引擎市场已经占有很高的份额。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将是非常困难的,况且竞争对手也不遗余力地想从谷歌手里抢走一些份额。谷歌在市场份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它的增长将依赖市场规模的扩容速度。市场容量迅速扩大,谷歌也可以实现快速的增长。而如果市场规模增长缓慢或者停滞,让谷歌没有新的增长点的话,那么谷歌的快速增长也就停止了。市场规模不会无限扩大,市场规模的增速能否长久地支撑谷歌的业绩,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近年来,谷歌搜索广告业务的增长已经开始放缓,增长率从2005年的93%降至2008年的31%。也许受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第二季度,谷歌的收入同比增速已经下滑到了3%。这说明,未来谷歌必须尽快使那些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如Youtube和Android–实现盈利,把这些产品的广大用户变成谷歌新的营收增长点,以抵消付费搜索业务市场规模增长的不确定性对谷歌的影响。
第三个不确定性是谷歌将来可能面临的反垄断官司。美国历史上,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因反垄断官司而遭到肢解,IBM被反垄断官司拖的严重亏损,而司法部与微软的反垄断官司虽然没有伤到微软的筋骨,但是这似乎是微软的一个拐点,从这场官司以后,微软似乎变得没有了杀气与霸气了,不太像以前的微软了。也许是盖茨老了,也许是反垄断官司使得微软改变了公司的策略,要与对手友好相处了。总之,一家公司要是被反垄断机构盯上,那可就麻烦不断了。而谷歌未来是否因为市场垄断而遭到调查,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谷歌曾经想与雅虎进行互联网广告的合作,最终因为反垄断机构的阻挠不得不放弃。这说明谷歌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利用反垄断机构来遏制谷歌。也许谷歌可以说自己取得的成绩来自于自身的优秀,而不是不公平的竞争。但是竞争对手不会认可,美国反垄断机构现在好像有着垄断本身就不合法的潜意识,恐怕已经开始盯上谷歌了,这是谷歌未来发展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不确定性:是否会有更优秀的搜索技术出现。这些年来,不断有新的搜索引擎上市,这些新产品都有自己的一些新特点,但是它们中还没有一个形成对谷歌的威胁,基本上是上市时热闹一下,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原因在于这些产品还没有在搜索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搜索能力和匹配性还不如谷歌。不过新产品仍不断出现,而且不缺少人投资,这说明谷歌在搜索领域面临的挑战还是会继续存在。我们不能排除有一天会有一个革命性的搜索技术出现,对谷歌造成威胁。
谷歌以后会成为像IBM和微软那样的王者,还是仅做一个临时的巨头,这要看谷歌自身的能力和造化了。无论怎样,谷歌的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IBM和微软都经过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才登临顶峰。而谷歌如果一帆风顺地成为王者,恐怕上帝都会看不下去。
·智能手机将超越PC和互联网革命 09/09/07
·李开复走出Google幕后 09/09/06
·潘石屹40亿国企“虎口”夺地 建京东地标 09/09/04
·eBay公司20亿美元出售Skype网络电话业务 09/09/03
·中国网民怎么上Twitter? 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