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并瞄准世界资源性公司的战略相比,中国民企今年以来也开始密集“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却是一条迥异的道路——它们盯上了具有历史但有些“年老色衰”的国外品牌。
与中国国有企业频频溢价收购、但在海外普遍遭遇的有色眼镜扫描、质疑和否决的情形相比,这些民企似乎轻易而举地获得了被并购方及所在国家的鲜花和掌声。
但在国内,它们的并购行为却面临着巨大的国内舆论质疑压力。甚至,事情本身的曝光令企业在收获巨大知名度的同时,也存在被过度曝光“捧杀”的风险。
目前,最令人们关注的是四川腾中重工对美国悍马品牌的意向收购,以及温州、广州两家民企对法国皮尔??卡丹品牌的意向收购。
一个是代表美国过度主义消费精神的符号性品牌,一个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门打开时遇到的第一位西方服装设计师的名字(后来便理所当然地被国人视为国际顶级奢侈的时尚品牌)。
所以,笔者怀疑,正如中国游客到海外景点首先要标志性景点留张影的心态,中国民企对标志性品牌的情结几乎是伴随着个人成长一步步深化的,而对其的占有有时不是因为基于内心的真正需要,或者说并不符合商业逻辑,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多么“牛逼”。
从过去的发生在一些民企(像欧亚农业、德隆、格林柯尔)的发展历史看,这种收购的曝光对一直韬光养晦、有幸成为深海鲨鱼的一些民企来说并非好消息。事实上,有消息指,当收购行为曝光后,有关涉事企业却更选择三缄其口,因为很多政府部门开始过来“考察调研”了。
但是,如果企业连这一关都通不过,怎么可能长久屹立在国际媒体舞台?
警惕“一鸣惊人”策略
现在中国500强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只有联想一家,有企业家指这足以说明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弱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这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相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而言,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但在经济基础上、还在政治地位上有了相当的提升。尤其是目前迷漫在中国上空的重商文化和各地政府的GDP崇拜,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滋生的腐败,都使民营企业的成长有了肥沃的土壤——他们可以绕开一些制度规则的明文限制。
甚至有专家调侃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中国各地,没有用资本买不到的东西。
但这也造就了许多民营企业的“原罪”现象,因为如果严格的法令,缺乏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的大多数草根型民营企业将难以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中胜出。
所以,人们常常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善于利用政府官员壮大自己(他们必须有丰富的人脉及精明的关系处理),有的企业甚至将官员直接纳为麾下,因为这些官员有丰富的政界关系,可以轻易“搞定”很多人无法搞定的事情,甚至明目张胆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这就是很多企业固然高速成长,造就很多的企业帝国,但不愿意曝光的原因。而那些媒体曝光的一些富豪很多成为阶下囚的无数案例更加深了一些民营老板对韬光养晦原则的坚持。所以,对媒体的敬而远之成为一种潜意识,埋头扩张。
甚至,对于企业的赞扬文章也会令品牌管理负责人心惊肉跳,前不久,南方某杂志“正面”报道了一个广东家电企业的二号领导人,却引起品牌管理总监的不满,认为没有“打招呼”,对媒体的报道似乎敏感到神经质的地步。
连规模数百亿的上市公司都如此,何况那些才几亿几十亿的民企了。
但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面对媒体的,并购和上市就必须面对媒体。这方面,韬光养晦的民营企业由于一直没有受过“训练”,思想便显得单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搞就动静特大,雷霆万均,山河动容,一朝成名天下知。
结果,排山倒海的媒体报道引发的另一个后果是,企业倒下了。远的像爱多、巨人、秦池、欧亚农业不说,近的像德隆、格林柯尔、健力宝,也为数不少。原因嘛 ,因为这些人过去过分“神秘”,媒体、人心过不去这道坎啊。
像这次欲收购悍马的四川腾中重工给人的印象就是疑点重重,不靠谱。尽管或者其幕后的老板叫李炎的可能有详细的计划,但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神秘,以至连商务部的专家梅育新都说:“不仅公众不知道腾中重工真实的股东和收购资金来源,就是国内同行高管也大多不曾听说过这家公司,收购方所在的四川省经委官员也不了解这家企业,商务厅官员也不清楚收购案细节。”这明显“有悖商业逻辑”,应对其并购“看紧点”。
现在已经到了富媒体时代,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必须以正常心态面对公众,面对媒体,不夸张,不刻意护短(有些是莫名其妙的短),不以别人夸奖而浮躁,不以媒体质疑批评为末路,从而在成长中掌握应对媒体以及危机的公关本领,方能在关键时期安然渡过公众质疑的信任危机,否则平素把问题掩盖,深藏不露,看起来企业发展很好,但一旦高高围起的堤坝崩溃,洪水一泄千里,再好的公关专家也难阻遏这种危害势能。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摒弃三年中鸣,一鸣惊人式的企业经营思维,学会驾驭传媒这股力量,这样才能成就一个现代企业,否则,笑话会闹到国际上去的。
现在还不到收购品牌阶段
另外一方面引发的问题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强大到了收购外资品牌阶段了吗?
在国内,几乎绝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渠道发展优于打造品牌,这也是专家们的共识。这说明,即使是一些在市场上竞争力相当强的规模公司,对品牌的管理和投入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
加工,制造,设计,营销,品牌,资本……如果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企业的发展升级,绝大多数的企业还处于加工制造、营销阶段。中国正处于从初级的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中,从制造大国迈向营销大国的征途中。
但也有相当一批企业在获取国外知名品牌的中国(行业)特许品牌经营权而迅速成长,它们想进而长久地进行品牌经营以至拥有经营中的外资品牌也是自然的。
不过,尽管有中国民营企业中国动向收购Kappa中国及日本的品牌所有与经营权的成功案例,但这还是以中国这个最大的单一市场为基地进行的扩张,而且Kappa的品牌管理确实做得相当之好,而像皮尔??卡丹这样早已跌出奢侈品牌之列的迟暮品牌除了恋旧的中国企业拿来忽悠那些消费者,在全球的市场价值几乎没有。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尚属于新手,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起海外企业更是差距较远,体制不够完善,即便海外收购成功,能否成功经营还是另外一个问题。
因此,现阶段收购国际品牌应该考虑两大问题:1.以中国市场为基,适当放宽视野,这样可以降低收购价格;并巩固企业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2.收购资金方面有困难但品牌价值并未受损、拥有当地的渠道和技术实力的品牌,并控制好各种风险。
从这两方面考虑,中国民企对悍马和皮尔??卡丹的收购要么是老板们的内心英雄情结作怪,全然没有评估好各种风险;要么就是在炒作,想借机在资本上市时推高股价——这一点倒是应点应验,6月16日,收购悍马神秘人物李炎控股的一家公司旭光资源在香港成功上市,该股当天较招股价2港元逆市升19%。
假如是这样,这样的公关炒作转的弯也太大了,这种稚嫩的国际亮相代表的可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它无论是对于四川腾中重工、李炎还是中国的民营企业群体的负面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浮现出来。
如果是那份情结作怪,这样搞企业和真心想搞国际并购的结果其实是差不多的,等着瞧吧,有“好戏”在后头。
反正现在他们想继续韬光养晦、不知名都难了。
·百仕达称外滩源项目进度正常 09/07/13
·温州商人收购英国本土卫星电视台 09/07/13
·避英国重税 麦当劳欧洲总部由伦敦迁到日内瓦 09/07/13
·中海:杭州收紧二套房贷未影响项目 09/07/13
·恒大上市曲:5000万土储“中国地主”进行时 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