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尚是可建筑面积19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量在国内开发商中排名第四。2007年4月上市后,碧桂园因募集到的资金而有更大的实力和更充足的理由四处拿地。到2007年6月底,土地储备数字变为2950万平方米。2007年8月初,土地储备便激增至4500万平方米,数量超过万科数倍。
当时,中国“地主”之名很自然而然地被冠在了碧桂园的头上。根据其公司发展计划,碧桂园预计其2008年的全年合同销售额将在300亿以上。
但2008年市场环境的骤变让碧桂园“快速开发快速回笼现金、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的发展策略几乎失灵,供应量增加,销售无法达到预期,存货压力不小,随之而来的是各方面成本的上升无法避免地反映到2008年的财务报表中。
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碧桂园手中拥有大量低廉成本的土地储备并未为其带来无可争议的优势。
土地困顿
而就碧桂园的土地策略而言,申银万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曾如此评价:“碧桂园以发展郊县大面积社区著称,滚动开发以极低成本购入的大宗地皮,通过完备的区内设施提高物业附加值,在实现快速销售的同时,亦令公司享受土地持续增值的收益”。
这显然是碧桂园获取极低成本土地资源的根本。但似乎在另一方面,碧桂园深耕二三线城市的策略也让其陷入了难题。“碧桂园很多土地储备处于大城市的郊区以及开发度不大的二、三线城市,配套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即行业内俗称的“生地”,这多少影响了碧桂园的开发。”业内人士分析称。
碧桂园的土地广布于诸如广东韶关、安徽池州以及内蒙古兴安盟、满洲里等三四线城市,很多类似的城市的房地产才刚刚起步,甚至有的地方还处于尚未起步的阶段,碧桂园极易陷入亏本开发的怪圈之中。
已经媒体报道称,碧桂园位于满洲里等原计划在08年底推出的项目部分已经停工,碧桂园在为自己于2007年的扩张付出代价。
针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就目前碧桂园在其他二三线小城市的土地项目不管开工与否,按照其目前的现金流状况,这些位置偏僻的廉价土地很大部分可能已经成为了碧桂园的困扰。
而进入2009年以来,碧桂园的土地策略已经明显调整。从今年几次的拿地来看,碧桂园已经回归了广东省内,且新增土地大多位于碧桂园已有项目的旁边,而这些已有项目有的是一直保持着不错的销售业绩,一些也是碧桂园近段时间主要的推售项目。
·荒芜的土地:碧桂园为泡沫买单 09/06/23
·阳光城1.95亿元再获福州商用地 09/06/23
·中天城投:控股股东5800万增持公司股票 09/06/23
·潘石屹:洽谈收购上海项目进展顺利 09/06/23
·专访高善文:新一轮地产泡沫来临 0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