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喜剧,就像上体育课,仿佛跟玩似的,但愿老人家都玩得转。
我记得好多年前采访冯小刚,他特别不喜欢人家说他是贺岁片导演,言语中觉得这是贬低了他的导演才华。我很惊诧,因为这绝非我的本意。后来的轨迹也逐渐证明了他的不喜欢是很严肃的。他拍了《天下无贼》证明自己能搞得定港台演员,拍了《手机》证明自己能处理社会问题,拍了《夜宴》证明自己也能弄古装武侠大片,更拍了《集结号》证明自己同样是战争片的一把好手。但是,我们总不能放弃冯小刚=喜剧=贺岁的联想,这种坚持几乎等同于我们对于乐趣的一种不离不弃。
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选择开拍《三枪拍案惊奇》令人大跌眼镜。更难以想象的是,已经到了这个份上的“中国第一导”竟然依旧希望借助小沈阳的人气来推升自己影片的号召力。说实在的,我对这件事充满了怀疑,在我看来,喜剧片虽然历来不招评论家的待见,但也绝对不是谁都可以拍的。喜剧片拍得好,就可以造就卓别林这样的一代大师,其作品的魅力超越时代,经久不衰,源于其对于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他卓越的肢体语言和令人发噱的情节无需台词一样让人捧腹。如果说电影史上,我们只允许选出一位伟大的喜剧大师,那就是卓别林。意大利的罗伯特·贝尼尼搞得有点这个意思,但也做不到佳作连连。可惜了冯小刚并不在乎这个就在不远处等他的“中国喜剧大师”封号,一心证明自己的深刻,搞《余震》去了,让这片“无主之地”突然热闹了起来。
好的喜剧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是一个问题。国内现在的喜剧,一般来说有几种。第一是靠台词。冯氏喜剧便是此中代表作。但这也通常是最基础意义上的喜剧,最容易让人诟病,经不起看是其显著特点。这些年有些模仿之作更是直接摘抄网上的搞笑段子,生插到片中去,生鲜是生鲜的,但回味是一点也没有的。第二种是戏谑和反讽。“山寨”版、“恶搞”型大都如此,周星驰的早期作品和阿甘的片子都玩过这些花招,采撷一些大片要素进行重新阐释博人一笑,缺点是作品往往十分粗糙,也没啥原创性。第三种就比较高级,取决于结构和情节的内部张力。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做到了。因而也让人惊艳万分。这些电影的共同之处都是聚焦小人物,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欢。只有这样的碰撞才会出现喜剧冲突。
我想,也许只有喜剧对结构和人物比一般电影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尽管,很少有喜剧片能够在电影节上摘金夺银,甚至喜剧演员都拿不到表演大奖,仿佛喜剧就是戏剧中的末流,喜剧演员就是串场的丑角,这真是一种不公平。好的喜剧绝不是插科打诨,好的喜剧演员也绝不是装疯卖傻。所以,张艺谋拍喜剧,如果说有好处,那就是也许这是一种机会,改变一下喜剧的传统地位,抬升一下喜剧演员的江湖地位。
只但愿这不是一次炒作。最近比较让人烦的一条新闻就是赵本山要客串《一代宗师》,而赵本山本人也将开拍一部新电影,请了王家卫做监制,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搭得火热,便催生了“时尚二人转”的电影新品种,实在让人哭笑不得。电影总是生活的折射,也许这样的混搭正基于我们浮躁的心态,为博人眼球而耍的把戏。
其实,对于观众来说,更希望的是类似张艺谋、王家卫、赵本山这样的金字招牌能够珍惜自己的羽翼,利用好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从自己的角度阐释好中国文化,多贡献经得起考验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制造卖得掉的商品。毕竟,你们都不是刚出来混,还需要搏出位。对大人物,我们自然应该有大要求。
拍喜剧,就像上体育课,仿佛跟玩似的,但愿老人家都玩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