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留给后人的最深刻印象,几乎也是一个符号——新儒家的创始人。
梁漱溟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书名真是意味深长。对梁漱溟,除了学术界或对中国思想史有所了解的人,其他领域,更不用说普通大众,知道他的恐怕并不多。梁漱溟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延续,如一脉细流,自20世纪初,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一直徘徊于主流的边缘。梁漱溟留给后人的最深刻印象,几乎也是一个符号——新儒家的创始人。
就我所理解,梁漱溟的理想是调和中西,他看清楚了老中国的特性,希望新中国是脱胎于老中国,在古文明的基础上或者框架内,吸纳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不是毁灭旧的,重造一个新的。他尤其反对引进“阶级斗争”这个理论,在他看来,中国没有阶级,只有贫富贵贱,却可以上下流转而相通。可是,梁漱溟的存在,在中国社会改革的滚滚洪流中颇有些孔子奔走列国无果而终的意味。
然而,中国对现代化的百年追寻却渐渐走到了十字路口,道德、秩序、体制、思想、文化、教育等似乎问题频出。当一切都被“现代科技”主导之后,人心该往何处走?我想,梁漱溟一生试图解答的这个问题,正暗合了当前某种思潮的潜流,其实,即是现代化的反思。
这是一本口述史,整理者严格遵循口述史的记录原则,对所有口述内容都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除了内容,还有语气、习惯用语、甚至重复……从中能了解到口述者很多的现场状态。这对特定历史的真实保留,是一个巨大贡献,读来竟然犹有酣畅之感。
以前梁漱溟留下来的,大多是断续的思想,缺乏体系因而使解读变得不容易,这和他是一个实践家而非学问家有很大关系;而且对新儒家的认识和研究,在1949 年后的大陆,也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在这样的阅读语境中,进入梁漱溟的世界,读者的步伐是迟涩的。所以,当《这个世界会好吗》出现在我面前,我以为,这个遗憾一定程度得到了弥补。
晚年的梁漱溟或许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已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轻,总是把自己的心情放得平平淡淡。人生是冷峻的,留言是温馨的,一个历史老人的智慧,未必就能引导一个文明古国规避现代化的弯路,但他那“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执著,到底让人在展望人类前程时,感到了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