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走路最快的人在哪里?答案正是大阪。据统计,大阪人以每秒1.6米的步行速度“领先”全世界。
在早上上班时间看大阪人走路是一道奇妙的景观:长长的人行道一端,大阪人已迫不及待地往马路上压,百米冲刺蓄势待发的架势,等到行人绿灯一亮,便箭步冲向马路,仿佛海潮一般涌向马路,所谓的“人潮”,就是这样的景象吧!
自古以来,大阪就是日本通向世界的窗口,因为商贾云集,交流广泛,经济活络,大阪人养成了走路“赶赶赶”的习惯。在大阪,甚至能看到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站着吃饭。
这个追求速度的城市,还是一系列与“速度”有关、改变世人生活方式产品的发源地:大阪人发明了方便面和袋装食品,大阪的阪急梅田车站最早设立了“车票自动销售机”,随后千里车站不甘示弱地首个设立“自动剪票机”,甚至连自选商品快速付费的超级市场,也是大阪人的创造。
然而偏偏在这个追求速度的城市,诞生了许多以“慢”闻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以其近乎静态的细致审美闻名;又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摒弃一切华丽装饰,只用光影变化和环境和谐让人品味时光的优雅。
在大阪人的眼里,他们追求的“快”绝非简单的速度提升,而是集约化的高效率,他们表露出的“慢”也并非原地踯躅,而是充分考虑每一个人的需求后的细节玩味。
作为一个自古就是古都对外通道和商贸集散中心的城市,大阪正显现出这种充满矛盾美感的勃勃生机。
城市有梯田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日本人也有种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然而寸土寸金的城市已经无法实现这样的梦想。过去,乡间度假是日本人最热衷的休闲方式,如今,商业完备发达的大阪干脆在城市里见缝插针地创造出自己的绿洲。
能想象在一个现代化的购物中心里竟然搬进了一个森林么?位于大阪繁华市中心的难波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独特所在。俯视难波公园,只见8层楼面如同层叠的梯田,包裹着整个商城。沿着一座30层的高塔,难波公园的商务楼和购物中心每一层都种植了大量植物,空中花园、屋顶绿树、走廊绿化直接跟大街、地铁站相连,人们可以在商场里欣赏大树、岩石、悬崖、草坪、溪流、瀑布池塘及露台。8层楼高的空中花园,除了种植花草,还开辟了一些休闲空间,让城市人租用一亩土地,耕种有机蔬菜。
最现代化的商务楼应该用什么来装点自己?梅田商务楼的答案是稻田、池塘和瀑布。在大阪最繁华最昂贵的写字楼梅田大厦一侧,是专门开辟出的一大片稻田和与之相连的池塘。10月稻田仍然是绿意盎然,中间甚至站着稻草人。日本人的午饭总是匆匆忙忙地扒上几口便当,而在梅田大厦办公的白领们,午间却恢复了乡野模样:身着一丝不苟的套装,脱去鞋子,三三两两盘腿坐在稻田或瀑布旁边,享受难得的闲趣。
自古就是水路交通要道和制造业发达的工商业中心,“绿色”并不是大阪的强项。特别是20世纪中期日本经济腾飞,大阪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日本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无数烟囱成了大阪繁荣的象征,一度被称为“烟都”。1970年在大阪举行的世博会上,“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这一主题正是为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而提出的。受够了污染之苦的大阪人对于环保的积极性很高,工厂也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主动降低能耗。总部就设在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就将开发的重点转向了更绿色、更环保的产品。而松下公司所在大阪商务园区OBP本身就堪称商务区的典范:这里不仅绿树成荫、清流纵贯,还设有音乐厅、剧场,上班族穿越直接通向地铁站的长廊时,可以听到路边树间的鸟叫。
在临近海湾的大阪联合工业区,令人称奇的是,仅隔一条高速公路的另一侧竟然海水环抱,形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海水浴场。大烟囱旁边游泳?大阪人愿意。这些大烟囱吐出的白色浓烟,经过检测已全部是水蒸气,如果对环境有污染,政府将责令其关闭。精明的商家早就用技术手段,将火力发电后冒出的黑烟中的煤、铁回收再利用。
联合工业区的奥妙还不止这些。煤厂产生的多余热能,可以供应其他企业使用;钢铁厂生产的产品,直接送进隔壁电器厂的车间,而不远处,集装箱码头和轮渡码头只有一路之隔。各种资源在这里得到最集约化的运用。而政府出钱建设的厂房、码头等基础设施,通过租赁给民间企业的方式,早已收回填海造地所需的高额成本。
大烟囱旁边游泳,要的不是勇气,而是智慧。
这样的智慧让城市生活变得美好。第一天到达大阪时,一场急雨不期而至,溅起的水花真正做到“水过无痕”,即使白色的厢式卡车上也丝毫不见污点。
广告亦风情
大阪有着日本其他城市罕见的“热闹”与“斑斓”。
站在大阪的道顿堀、心斋桥等商业区街道上,各式各样的声音与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犹如浪涛一般袭来,这里仿佛一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无夜之城”,就连街上游走的时髦男女,发型也不甘寂寞地张牙舞爪起来。当地人说,这才是商业街道应该有的氛围。的确,身处其中,很难不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变得有活力起来———大阪的商业文明程度之高,广告数量之多,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深谙生意之道的大阪人,就是有这样的功力,将别处人人厌恶的广告,变成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霓虹灯广告牌格利高人像,几乎占据了一幢建筑的正面外墙,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了格力高糖果的象征,现在俨然成为大阪的一个地标,也是游人们争相留影的地方。这个奔跑在跑道上的运动员形象,由红蓝色霓虹灯组成,和周围的其他闪烁灯光倒映在一侧的河道里,将静默的河水染出流光飞舞的景象来。
广告成为城市的风景,靠的是独特的创意和巧思。道顿崛一家餐饮店的门楣上,趴着一只硕大无比的红色螃蟹,毫无疑问,这家店就是专营蟹类美食的。夜幕低垂,这只大螃蟹就开始舞动着自己的大钳子,转悠着自己的眼睛。每当“大螃蟹”醒来之时,就代表店内已经开始营业了。
在绵延数十里四通八达的道顿堀、心斋桥商业区,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几乎每个店家都有自家的招牌和广告,可是步行其间,却看不到一个重样的。也许是吹胡子瞪眼的古代官人,也许是头上长出一个犄角的日本小鬼,或者是胖胖的浮在半空中的河豚鱼、蹬着大眼睛的狸猫……每一家店门前的招牌和广告绝不雷同,而独特的主角与造型也暗示了店内的特色商品。走在心斋桥的街道上,好不容易看见一家没有店招的商店,可经旁人一点拨,抬头一看,才发现三个坐在秋千上的少女形象人偶正在头顶缓缓旋转,原来这是一家专营女性衣饰的店家。大型百货公司大丸百货的门楣上,一只孔雀优雅开屏,显示着这家商店的卓然地位。
然而如此喧闹斑斓的大阪,一旦离开商业区,就不会受到这份喧嚣的影响。即使在商业区周边的宾馆里,眺望近在咫尺的道顿崛,也不会受到太多光线和声音的干扰,那些高层建筑不经意被照亮的轮廓,在夜幕下甚至显得有些寂寞。步行在大阪人居住的街区,小院落门口种植着灌木丛,就连风摇动灌木树枝的声音也能传进耳朵来。
空中看大阪,是一个绝佳的角度。无论是传统的通天阁,还是新锐的梅田空中花园,抑或是高达112.5米、全世界最高之一的天宝山摩天轮,这个城市提供了很多从空中俯瞰它的机会。大阪的房屋密度极高,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水泥森林”的顶层极其干净。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个商业极度发达的城市,空中俯瞰几乎看不到任何大型广告。
原来,大阪几乎所有的商业街道都在顶上加盖了一层顶棚,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因下雨给行人带来的不便,让市民们无论艳阳高照或者瓢泼大雨,都能悠然逛街,又遮挡了商业街过于缤纷的光芒和喧哗的声音。
“蓄意”的粗心
在以严肃闻名于世的日本,爱笑的大阪人显得有些另类。根据日本《朝日新闻》的调查显示,在大阪,喜欢笑的人占63%,而东京喜欢笑的人只占了26%;64%的人更喜欢来自大阪的笑话,而40%的人认为大阪的笑话“是发自内心的”。日本式相声“漫才”几乎都是用大阪方言表演,据说只要演员一张嘴冒出关西话,观众的笑声就开始,百试不爽。
“笑城”大阪,还有日本独一无二的“笑话商店”。位于繁华的道顿崛上的笑话商店虽说是餐饮商场,入门却需门票,原来这里的所有商店主人都一边表演一边经营。一家拉面店里,主人夫妇扮演不合,变着花样拌嘴讨食客欢心,这样的饭店,缴了门票也很值得。据说一些笑话演员在千日前公园如同京剧票友吊嗓子一样旁若无人地训练表演,小小的公园成了观光客云集的地方。
大阪人天性中的确有这种大大咧咧的幽默个性,但这样你就认为大阪人不够仔细,那实在是大错特错。在世界首屈一指的海上机场———关西机场办理入关手续,就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高效率和便捷感到惊讶。刚从关西机场出闸,短短步行后就能乘上列车,1分钟后就将乘客送至出关地点。尽管入关航班源源不断地将大批量各国游人聚集至办理大厅,但通关效率却很高。英语流利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游客排队之时,就已对相关证件进行预检,并根据排队长短合理分配窗口,使得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从下飞机到出机场,几乎不需走路,难怪身边的韩国游客说:“大阪人办事效率很高!”
正是这份体察他人需求的细心,让大阪无论在商业服务还是生活起居上都有很强的创新和尝试意识。
巧克力装在“8”字形包装里,在左右两边的孔里穿上附送的皮筋,就变成了一副眼镜;口香糖含在嘴里,往中央的洞里吹一口气,就能发出笛子般的鸣叫声……原本是孩子们用零花钱购买的廉价小食品,却被大阪人用创意巧思,形成一大消费热潮,日语中甚至诞生了“食玩”这样的新词语。
风靡世界的小食品“巧克力蛋”,拧开蛋形外包装,就会获得一个制作精巧的模型,可是购买之时,却不知道自己将获得怎样的赠品。日本食品批发商“食玩王国”的社长森本浩司说:“这种将猜谜的爱好和收集的乐趣融为一体的点子是非常典型的大阪人式的创意。”
这样的食品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更受到全亚洲成年收藏爱好者的追捧。精明的大阪人还发明了更妙一招:在点心中放入极少数的、在公开换代产品中没有的赠品。由于秘密赠品数量稀少,不少人为求得赠品一举买下大量商品,或以数万倍的价格求购赠品,也使得商品本身销路更广:“这正是善于经商的大阪人典型的招徕顾客的妙招。”
将玩具当作点心赠品的主意衍生于大阪人服务于人、顾客至上的精神和丰富的思路。著名的格力高糖果早在1922年就将插图卡片装入食品产品,2008年格力高糖果的最新系列附赠的是汇集日本及世界童话的“迷你小人书”系列,文字虽小也能够清楚地辨认。美食作家—团田芳子女士说:“大阪人的本事就是能将自己觉得好玩、有趣的东西真的变成商品!”据说,一些商品创意竟然是大阪人在回家途中去酒馆喝酒时构思出来的。
“什么事情都得抱着幽默精神去尝试、率先享受,这就是大阪人的作风。”
大阪人这种独特性格,也是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早在公元7世纪,大阪就已是一个重要的都市,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日本的贸易之都,是附近奈良和京都的通商口岸。传统上,货物是通过大阪再输往日本各地的;而如今,大阪所在的关西地区,生产总值一度曾超过加拿大和印度的总额。开放的口岸决定了大阪开放的性格和服务精神,也赋予大阪人敢创新、敢尝试的勇气。
实际上,大阪人的幽默细胞不但有历史渊源,而且堪称生活中的武器。古代的大阪是受权臣垂青而发展起来的商人城市。自诩血统高贵、政治地位高的京都人和江户人从骨子里瞧不起大阪暴发户,经常欺负他们。可是大阪人却总能顺利化解掉矛盾。经商练就的“和为贵”笑面孔,讨价还价的精明,加上软磨硬泡的幽默,常常使对方的重拳如同打在棉花上一样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