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最近一篇文章,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引发了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讨论。这个讨论的结果,毫无疑问地,是方言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不应该被废弃,而应该被保护,甚至被弘扬。对这个结论我十分赞成,而且很高兴地看到人们据此进一步审视我们的大一统文化中的弊端,比如央视春晚对各地方言的过度调侃等等。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个“政治正确”的结论偏离了那篇惹事的文章的本意,也掩盖了这场风波的实质。
在那篇题为《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中,作者李大伟想要描述的是上海滩三十年来的变化,语言被当作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他说,老上海人曾经引以为傲的上海话,新上海人不大爱讲了,“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外地人拼打成功带来的。
他的描述是否真实准确?如果是,这个变化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还有哪些促成它的原因?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篇文章太过短小,并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可惜的是,舆论把它进一步缩短成一句话,变成了“说上海话到底有没有文化”的争吵。随后,这个争吵又被简化为“要不要说上海话”的表决,继而变成了“捍卫上海话”的倡导。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那个网络中广泛流传的上海话宣传广告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细节:“坚持和自己的孩子说上海话,鼓励和劝说身边的家长也要如此,这个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以后说外语都有好处。”如果你认真地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外语,就知道这个宣传很不靠谱。不过从别的文章中,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外语是指英语。这个宣传广告透露的信息是,上海话和英语,是上海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两种语言。
语言差异以及寓居在此差异之上的文化偏见和人群歧视,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但是如果有人说纽约人说话发生了变化,是不会被误读为“纽约话没文化”的;即使被误读了,也不会导致纽约网民愤怒声讨,并以“人肉搜索”对作者进行恐吓,更不会发生纽约的“退休领导”出面干预导致编辑被停职的事情。不过,假如纽约的一个作者,写文章这样说中东某个地方的方言,倒是有可能会惹麻烦。这是因为,弱小者往往心存自卑,敏感而脆弱,而且需要时刻警惕,否则很容易受到伤害。
那么煌煌大上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文人拼命地发掘三四十年代的遗迹和流风,企图越过其间断裂的半个世纪,把那时和今天对接起来。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恰恰是他们想要忽略的那半个世纪,塑造了今天的上海人。与世界其他地方语言差异以文化特征为主不同,上海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变化。
今天让上海人流连忘返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情调,五十年代以后的几十年中都成为批判的对象。但是,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让上海人获得了新的骄傲。改革开放以后,享受呵护最多的上海远不如别处转身便捷,轻装上阵甚至赤手空拳的外地人再度闯进上海滩,对上海本地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上海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又有传统的国际视野,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外地人对上海的直观印象,来自日常生活中的遭遇。举例说,在上海的连锁店和超市里,有很多说着上海话的下岗女工,中年以后却被告知没有本事只能择机再就业,心中充满了委屈。她们往往以为,是外地人涌入抢走了自己的工作机会,自然就不会有好脸色给他们看。外地人反击的武器之一就是,说上海话没文化。
曾经的上山下乡也许有机会让上海人放眼更多的中国,但是它本身是个畸形的政策,其结果是让他们更加疯狂地渴望返城。以致新一代的上海人,大部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留在上海要么去到海外。他们的旅游计划中,可以一辈子不到内地,但一定要去几次别国。我认识的很多年轻人,是到海外学习之后,才意识到多元文化的可贵,回国后才去西部逛了逛。
直到今天,发表在上海一份晚报上的文章中一句用来区分事实的话,还能引起上海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并寻求“退休领导”的权力干预,这是一件让人感到奇怪的事情。
·大摩前中国地产业务主管涉嫌受贿 职业黯然收场? 09/02/12
·锦溪 在水一方 08/12/18
·贝聿铭:做建筑,面皮就要厚一点 08/09/24
·爱马仕 94层记 08/09/15
·战无不胜的北京话 0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