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亚洲的未来

  这场全球危机很可能是亚洲市场进行进一步整合的机会

  雷曼兄弟公司的崩溃诱发了全球范围的信贷震荡,在亚洲也形成令世人吃惊的冲击。在雷曼破产前,许多人将亚洲视为经济稳定的堡垒。毕竟,这个地区拥有高增长率、巨额贸易顺差以及雄厚的外汇储备。该地区的大企业资本充裕,其大多数银行的账面也罕有令其西方同行倍受煎熬的次级贷款和不确定性投资。

  然而,亚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欧洲和美国经济问题的拖累:该地区的股市暴跌,货币贬值,对西方的出口大幅度下滑。这场危机对亚洲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令亚洲市场与西方完全“脱钩”的猜测破灭。双方的联系依然紧密。但是,过去数月中情况的发展增强了我们的观点:亚洲应该采取更积极的行动,保护其经济发展的未来,并提高自身在未来危机中的恢复能力。亚洲各国政府必须加速实施其整合区域经济的计划——比如,促进内需、加速地区内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并巩固各国和地区性金融市场。只有采取这些措施,亚洲才有希望最大程度地减轻未来经济动荡的影响,无论这种动荡是源自本地区还是源自其他地区。

  从基本面讲,亚洲经济依然健康,它们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经济更快地摆脱全球性的不景气。尽管如此,这场危机还是暴露出以亚洲经济与欧美经济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亚洲严重依赖外部消费者:例如,在2007年,亚洲各经济体(不包括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的出口,占该地区GDP的比重达到45%之多,与1995年相比上升了足有10个百分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面向西方消费者的出口占到了这些出口的大约一半,其中包括了直接出口和通过不断发展的亚洲内再出口贸易进行的间接出口。此外,西方投资者依旧是亚洲大多数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除中国的银行外,亚洲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市场和美元流动性需求与欧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断增加的对美国出口,对于亚洲从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迅速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中国和印度成长为经济巨人。但这一次不同了,美国的消费者受累于问题房贷和超额透支的信用卡,对于减轻危机的痛苦大概不会有什么帮助。自从上次危机以来,亚洲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已经大大深化:比如,在过去5年中,亚洲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价值从占该地区GDP的50%,飙升到相当于该地区GDP的140%。而且,伴随这种深化的还有大量的各类外国投资,比如,外国投资占香港和韩国金融市场的30%~40%。随着追加保证金期限的来临以及投资者出售股票以弥补西方市场流动性的严重不足,资本逃离亚洲,给该地区的股票市场带来沉重打击。此外,随着西方银行开始去杠杆化,削减对亚洲2.8万亿美元的贷款,造成银行同业市场和贸易融资异常困难,美元流动性亦告枯竭。

  尽管在过去10年间亚洲持有的外汇头寸实力大幅增强,但外国筹资状况的突变和各类投资突然间大幅度撤回西方还是导致了外汇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印度、韩国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货币大幅度贬值——韩元相对于美元贬值的幅度已经超过40%。这种调整幅度导致货币对冲产品出现重大损失,而亚洲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损失尤为严重。这种损失再加上贸易融资的冻结和其他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开始迫使一些企业破产。

  亚洲应该如何应对?答案因经济体和行业而异。中国和印度由于拥有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与日本等成熟的经济体或越南等后进发展国家相比,能够比较轻松地承受风暴的考验。而电信和医疗等更多地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将会比电子和消费产品等出口推动型企业的表现更好一些。

  不过,无论亚洲做出何种选择,这个占全球GDP1/3的地区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该地区有三条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恢复能力并帮助世界从危机中复苏。

相关文章

·熊市问道【二】:金融危机背后 09/01/12

·金融危机与亚洲的未来 09/01/12

·潘石屹:2009内地楼市将更差 09/01/12

·观点一周评述:全行业亏损的可能性 09/01/11

·中国——外资银行的避难所 09/0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