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城

  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牟融

  唐庄陵。千余年来,翁仲依然屹立在收割时节的麦田里

  冬日,在“蓝田猿人”的故乡蓝田县,拍下了银装素裹的玉川镇

  唐人诗作中已经频繁使用“文物”这一词。王昌龄《驾出长安》诗写道:“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诗人以“文物”“光辉”同“淑气”“祥云”

  并列,作为颂扬“皇风”“圣德”时的陪衬。另一首唐诗,许景先的《奉和御制春台望》也说到“文物”“光辉”:“睿德在青阳,高居视中县。秦城连凤阙,汉寝疏龙殿。文物照光辉,郊畿郁葱。千门望成锦,八水明如练。“

  现今的西安城与唐代长安相比,已经没有当时“郊畿郁葱”,“八水明如练”的植被和水资源条件了。诗句中所谓“文物”,虽然与“秦城”“汉寝”连说,与今天西安人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文物”这个词,涵义也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刘长卿诗“文物登前古”,杜甫诗“文物多师古”,皇甫澈诗“文物旧仪睹”,以及杨乘诗“风流前事尽,文物旧仪存”等,“文物”的语义已经与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十分接近了。

  西安从石器时代开始,就成为人文繁荣的基地之一。后来,又被许多王朝作为行政中心。特别是周、秦、汉、唐这样的文化创造非常丰硕的朝代,都曾经以西安作为都城。西安历史文明之悠久,历史积淀之深厚,历史脉络之清晰,历史文物之集中,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

  西周王朝的执政中心丰镐两京,曾经称作“宗周”。在今天西安长安区沣河流域发现了约30处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当时的宫殿和宗庙遗址。沣西张家坡和沣东普渡村,是丰镐最大的公共墓地,已经发掘的墓葬超过一千座。我们通过墓葬中随葬文物的组合规律,还可以体会当时礼乐文明的风格。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专制主义政权的秦帝国,都城在渭河北岸的咸阳。秦都咸阳城的南部,已经因渭河河道逐渐北移而切蚀破坏。西安未央区著名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保留有体量甚大的夯土台基。位于西安临潼区的高大的秦始皇陵,在西安连通关东地区的古道的北面,俯瞰着渭水平原两千年的盛衰演变。秦始皇陵已经名列世界文化遗产。面积超过56平方公里的陵区,有内外两道城垣围护,陵寝遗址、兵马俑坑、铜车马坑以及诸多陪葬墓,构成宏大富丽的文物群。

  西汉都城长安,城址在西安未央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城垣大部分保存较好。宫殿、街道、12座城门都经过细致的考古工作,得到了明确的认识。

  未央宫、桂宫、武库、工官官署和礼制建筑遗迹都经过发掘或部分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目前正在发掘的汉长安城西墙的第二座城门直城门,门道宽阔,车辙清晰,路旁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西汉11座帝陵是长安附近最醒目的汉代地面文物遗存。“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成为感动千古诗情的著名风景。汉景帝阳陵的陵园布局已经基本探明,部分陪葬坑已经发掘。游览可以透视地下结构的汉阳陵博物馆,能够对保存完好的陪葬文物群获得立体的感觉。

  隋唐两代王朝的都城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东方最伟大的都市。

  外郭城面积达83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其中又有宫城、皇城双重结构。全城由25条街道划分为规整的里坊区,以及东西两市。已经确定或者发掘的宫殿、城门、官署、寺庙以及窖藏和文物出土点一百多处。大明宫在唐长安城北,前殿为含元殿。当时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曾经见证“万国拜含元”盛况的这处唐代宫殿遗址,现在已经全面保护,建成了遗址公园。著名的香积寺塔、荐福寺小雁塔,专门为玄奘译经修建的慈恩寺大雁塔,遥遥对望现代的高楼巨厦,用檐角的风铃声,轻声倾诉着怀古的情思。

  西安拥有4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个城市来说,这真是一个文物密集的都城,一个古代文化的圣地。

  西安的居民们,享受着生活在文物世界中的幸福。人们抬手触目,都会领略到淳实的古风。我们现在读到的最早的咏史诗的集合,就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卷二一的《诗。咏史》。所收9位诗人21首咏史诗中,15首以秦汉史事为主题,12首涉及长安城,分别占总数的71.42%和57.14%。

  左思所谓“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张协所谓“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鲍照所谓“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都保留了对于长安文物的古远记忆。一代代西安人的生命,也是一篇篇情意悠长的咏史诗、怀古诗。

  当人们在乐游原上踏青,在兴庆宫中赏花,在曲江池边漫步,在灞水桥头折柳,在渭城古驿吟唱《阳关三叠》的时候,可能不免思古之情的滋生,或许也会悲伤着古人的悲伤,幸福着古人的幸福。

  庄陵。陵前镇柴家窑的表兄弟李辉、李晨带着朋友爬到田里的石马身上拍纪念照

  西安人对于文物,有着特别的感情。在这里,保护文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帝国建立初期对秦始皇陵园设置专职守卫的制度。研究文物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武帝时代“好古文字”的长安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张敞对出土西周青铜鼎的鉴定。

  后来,不少朝代对前代宫室、陵墓、碑刻等文物遗存进行认真的保护。宋代对西安附近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的发现、著录和研究,成为金石学的重要成就。金石学是以古代“吉金”(青铜彝器)及石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近世考古学的先声。当时西安蓝田人吕大临撰著的《考古图》,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而又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历来被看作北宋金石学的代表性著作。他的金石学专著,还有《续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

  曾经任陕西巡抚的清代学者毕沅,对西安地区的古代陵墓进行了系统的勘察和考定,又曾经对西安碑林进行了维修。20世纪初,美国人卑斯博将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中的两件掠夺至美国。因为西安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昭陵六骏中的其余4件才得以存留。由于于右任等有识之士的多方努力,西安的古建筑、古石刻的保护和各种文物资料的收集,取得了有益的成就。

  西北大学已故教授陈直先生在秦汉史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就是在充分利用西安文物资源的条件下取得的。他的《汉书》研究,就是按照“以本文为经,以出土古物材料证明为纬”的宗旨,“使考古为历史服务,既非为考古而考古,亦非单独停滞于文献方面”,“有百分之八十,取证于古器物”。今天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秦汉文物,许多就是陈直先生亲自收集的。

  唐建陵。穿红裤的女孩叫妞妞,她就出生在这里,她的祖辈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劳作

  西安的高等院校创办的博物馆,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虽然面世不久,也已经颇具规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中国音乐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音乐史专业博物馆。以收藏文物数量与质量领先服务于社会的博物馆自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临潼博物馆等名馆。西安主题不一的各种博物馆,总数已经多达68座。

  走进按照汉魏建筑风格设计和修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你会为一件件文物的精致和明丽而感慨。也许你会在陈列秦的青铜龙的展柜前驻足,也许你会凝望唐墓壁画女子生动的面容陷入沉思。

  咸阳窑店出土的南北朝彩绘踏碓舂米俑,长安韦曲北街明秦王墓出土彩绘抬轿男立俑,以及西安东郊苏思朂墓壁画二人抬箱图,让我们看到了体现下层民众劳动生活的实证。灞桥汉纸残片,咸阳毕原征集金五铢,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金开元通宝,西安西郊小土门村出土唐琉璃镜等,又让我们体会到汉唐文明创造力的辉煌。

  西安是一座博物馆数量比较集中的城市,这首先当然是因为这里的文物蕴藏有丰厚的基础。其实就博物馆的建设史而言,西安也可以向前追溯到很早的时候。秦始皇击灭六国,每占领一座国都,他都指令工匠将当地的王宫测量绘图,然后在秦都咸阳北面的高地上一照原样复制。这样,在咸阳宫的近旁,就形成了一个以各国宫殿复制品所构成的宫廷建筑博物馆。

  西汉皇宫收藏的历史文物,有秦帝国的皇帝玉玺、汉高祖刘邦的斩白蛇剑等。汉武帝乐于收集各地珍奇异物一密藏在深宫中,实际上也造就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珍宝馆。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珍藏的宝物,有“入水不濡”的西域吉光裘、白玉玛瑙制作的身毒国连环羁等。他在桂宫放置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当时人于是称桂宫为“四宝宫”。这座“四宝宫”,实际上可以看作具有文物价值的宝贝家具的陈列馆。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文物研究大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出土文物固然都是物质的东西,“可是这些物质的东西又是和古代的精神文化分不开的”。各种古代器物和遗址一样,“都寄托着古人的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些物质的东西,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精神”。(《东周与秦代文明》)“考古发现的东西,当然是物质的,但很多都是反映精神的。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墓葬,它总有一定的葬仪,一定的礼制,这些都是精神的东西。一个铜器,一个陶器,这些东西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当时的风俗习惯。如果只是从物质上来看,就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大部分丧失了。”(《中国古史寻证》)面对这样的理性目光,看似沉静的文物可以为我们讲述活泼的生动的历史。鲁迅曾经鉴赏铜镜等文物,发表过对汉唐文化特征的评论。

  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对于美术风格,鲁迅也曾经说:“惟汉代石刻,气魄深沈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书信。1935年9月9日致李桦》)这里所说的通过文物所体现的“魄力”、“气魄”,当然已经不限于艺术,而涉及了我们民族的时代精神。

  贾平凹的一部小说《废都》,细致真切地描绘了古城西安风土文化。西安人的文物意识,在其中也有所透露。如果你到西安做客,一定要到西安的几座博物馆访问这里的珍贵文物,也可以探寻一下西安民间的文物市场,同时不妨和若干位西安的文物收藏家交谈一番,感受这些在文物堆中长大的人们深深爱重文物的精神。

  爱好古物,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专心收藏文物固然比破坏文物要好得多,然而如果仅仅从货币价值来看文物,将文物只是看作可以保值增值的俗说的“宝”,可以说并没有完全脱离一种市井的低级趣味,严格说来,是贬低了文物的真正品质。文物原本是深涵着比表面的优雅造型和灿烂彩饰更为光华美好,而未可以简单的商品价位来评定的文化精神、文化气质和文化灵魂的。文物的神韵是无价的。文物价值的评定如果只是用金钱的数额来考量,只是用市场的价位来定级,这种“鉴宝”的文化性质是颇为可疑的。

  西安文物虽多,但是多数西安人却没有以低俗的品味来看文物,这也是西安文物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可以发挥较好的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诗人牟融的《送友人》诗有这样的句子:“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今天西安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情趣,也还真的是很适合呢。

  唐元陵。爬上雪后的陵山,翻倒的石狮子身上的积雪已经化了。

相关文章

·龙纹的故事 08/12/23

·人居图录生产报告 08/12/23

·印度穷人城:人均日消费2RMB的生活方式 08/12/23

·救不暖的楼市 08/12/23

·园林的精神 08/12/2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