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精神

  我们用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进行对比,希望能够诠释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对园林的理解。

  园林是苏州的灵魂。

苏州

  贝聿铭先生曾将苏州称为建筑的圣地,这位现代主义大师将自己最后一件作品献给了心目中的圣地。从某种程度而言,苏州博物馆本身是在现代的空间当中呈现苏州的本身的同时诠释古典的东方园林精神。

  讲述故事的建筑与本身有故事的建筑也许天生有着某种牵连或隔离,从另外一层意义上来说,用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的种种元素来要求苏州博物馆本身是不公平的,贝聿铭先生是要讲述一个故事。这种讲述故事的观念在贝聿铭先生的理念当中似乎是天然的,一如他给罗浮宫的那个金字塔。那种窥探历史与现实的通道,窥探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建筑空间被搭建起来的时候,形式本身成为意向的表达。

  与拙政园毗邻,苏州博物馆对于贝聿铭先生而言本就是其晚年最大的挑战。

  在拙政园的旁边诠释苏州的园林精神,搭建东方古典园林与现代空间的通道,乃至是一座苏州城市与苏州古典园林的纪念碑,这也许是贝聿铭先生的本意,至于现代元素与东方古典园林的元素之间的共通与共融则是仁者见仁。

  也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期望贝聿铭先生能为苏州留下一座建筑的丰碑,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贝聿铭所能做的也许是向今天的人们,乃至我们的后人,诠释苏州园林的精神。

  我们用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进行对比,希望能够诠释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对园林的理解。期望能够找到那种建筑空间当中的意向表达,亦期望能够找到那种苏州传统园林的精神与现代世界的精神通道。

  -廊

  在贝聿铭先生的手中,廊的变化也许是苏州博物馆最为精彩的部分,先生并无参考中国传统的廊的设计,而是将廊与水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宽阔的空间。

苏州

苏州博物馆

苏州

拙政园

  拙政园的廊的设计同样与水贴近,但是元素是传统的。

  -桥

  桥与建筑构成的几何图形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我们陡然间发现即便是在拙政园亦有现代感的几何视角。这也许是建筑本身的共融之处,诚然,拙政园的桥本身的几何形态是多重的。

苏州

苏州

  贝聿铭先生手中的桥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用一种枝杈型的桥梁表现园林的现代感。

  -水

  水大约是苏州园林的魂魄。对水的处理,水与建筑构成的画面成为苏州园林的最为精彩的部分。对细节的处理并不妨碍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园林的理解。对水的处理,或有细节的现代表现,但是从总体的画面感而言,我们依稀能找到苏州园林的魂魄。

苏州

苏州

  -亭

  亭在拙政园中在不同的地势上进行展现,抑或临假山之崖,抑或静谧水中,不同的亭的形态构建了中国私家园林中对亭的理解。

苏州

苏州

  贝聿铭先生则以竹为背景,构建了一个水中休憩的亭子。

  -屋顶

  屋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拙政园的屋顶用曲线与直线条在灰白之间构建了自己的天际线。同样是灰白之间,贝聿铭先生多用直线条表现传统的中国屋顶,这种简洁而刚硬的线条似乎为贝聿铭先生所钟爱,无论是苏州博物馆还是香港中银大厦,抑或罗浮宫,我们看到的建筑边角均是直线的,所不同的是直线本身的变化。

苏州

苏州

  屋顶构成的空间所展现的层次同样是建筑艺术的细节展现。拙政园的屋顶所构成的层次颇为柔和,贝聿铭先生则用自己喜爱的几何图形构成了屋顶的层次。

相关文章

·市场低谷期的房地产投资开发策略 08/12/23

·中航重组 商业资产腾挪术 08/12/23

·外资抢滩:上海写字楼的十年轮回 08/12/23

·高德置地 珠江新城“隐形地王”养成史 08/12/23

·市场长期向好 二三线城市更具潜力 08/12/2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