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中汲取营养

  “我就喜欢大的。”——毛泽东,1958(不知道原话是什么)

  我经常到中国,但是不知何故,直到几个月之前才有幸到北京一游。北京和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不仅规模大得让人感到压抑,而且规划存在“自生自长”的风格。不过,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北京拥有一个矩形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宽阔的林荫大道,间隔很开的建筑群以及厚重的帝都气质。

迈克尔·索金

  总体上,这个城市的原型是紫禁城,在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描述中,将其称为这个星球上最精美的,最完整的宫殿群(“世上无人能设计出更好的了”)——堪称一座令人惊叹的王朝纪念碑。集权主义政权偏好递进式建筑,表现在其在任何地点和比例上都要运用其热衷的形式;政治意义的北京可谓权力和支配结合体的一个典型范式。正如凡尔赛(Versailles)之于奥斯曼(Haussman)的巴黎,紫禁城之于同时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北京。并且,作为天体几何学(celestial geometry)的陆地表现形式,紫禁城本身是通过递进地设计而成的。

  这个城市中令人惊叹的建筑项目已为承办这个国家的首次奥运会作好了准备,它们是以上观点的明显的延伸。持续的宏伟,不可思议的规模,动员的劳动力,对于象征主义的固着和规划上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化,都在表明这是一个具象派的、城市的和建筑学上的城市项目。这个城市抓住每一个时机彰显自己的重要性,从硕大无比的机场到似无尽头的环路和数百万棵用来表明“绿色特性”,净化废气的树苗,以及高速公路那边波坦金风格(Potemkin fashion)下残余的无序。

  如此多的“雷”人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完成本身也具有强有力的象征意义。数千年来,中国一直以排斥外来的非华夏的夷狄(non-Han barbarism)影响。特别是这个国家的近现代史被定义是与殖民主义、侵略、和帝国主义势力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这些意识形态包括所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当中国选择那条特别的道路的时候,其热衷建造的基础设施所反映的正是“我们”在上世纪50和60年代资本主义消费高潮时期的建筑和观念特点。汽车和其暗示意义被狂热地接受,制造出巨大的交通堵塞,高速公路扩张,污染以及其所有衍生物的蔓延。

相关文章

·张承志:脆弱的城市 08/09/01

·老洋房的新生命 08/08/17

·新北京建设:城市古老回忆的缺失 08/07/30

·建筑: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 08/07/23

·居住:作为场所的上海里弄解读 08/07/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