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

  内容简介

  本文的命题来源于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之中对建筑本体问题产生的困惑:我们如何适当地对待当代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于构造。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理论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深入认识当今工业化时代的建造技术与艺术特征,从而形成在工业时代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准绳。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建构理论的综述,包括了建构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建构理论概述以及若干建构问题的解析。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对工业化时代建筑的建构问题进行研究时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第二部分论述工业化时代建构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建构理念的影响。第三部分则针对两个建构问题中最主要的元素——“表皮”和连接节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工程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在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中找到规律与原则。

  建构研究是一个极具实践的研究课题,有关工业化时代的建构研究更加与当代建筑实践紧密相关。本文的结语中以两个建筑实践项目为例,综合阐述了有关工业化时代建构的原则的运用,进一步印证了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专家评介

  我们已从传统的砖、木、石建造时代进入大量采用先进技术的工业化建造时代,建构理念的演进使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生产已经普遍采用了工业化的建造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在建筑产品上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平。西方建筑界的种种建筑思潮,如“现代主义”、“后现代”直至今天的“可持续”、“地域主义”等,都是基于工业化的建造技术背景下产生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建筑材料品种缺乏,工业化加工技术落后是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的基本原因。加之人为因素的干扰,混乱的建筑思潮影响,阻碍了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正常发展。现代建筑的实践非常依赖工业化建造技术的发展,所以这篇对工业化建造的研究文章在推动当代中国现代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创作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不但在研究方向上针砭时弊,非常及时,而且内容充实,言之有物。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建筑实例及其分析作为论据,加上作者本人具有较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能以自己的实际工程作为理论运用的实例,避免了空泛的夸夸其谈和故弄玄虚,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因而成为一篇对从事建筑实践工作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章。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透过当今国内建筑理论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了建筑本体的真正内涵--“建造”问题进行研究。文章使我们能从传统的风格、形式的马拉松似的讨论争执中清醒过来,从“诱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拨乱反正,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建筑以及如何创造和发展中国的现代建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认为,工业化的建造技术是当代研究建构问题的背景条件,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有一定自己的见解的。只能在工业化建造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创作我们的现代建筑和地域建筑。

  作者在论文中对当今国内对建构理论的各类认识的解析是独具见解的,对建构理论的认识很清晰,很深刻。

  论文结构明确清晰,观点简洁,材料丰富。文章语言表达顺畅易懂,并且能作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分析了别人的作品,也剖析了自己的作品,加深了人们对“建构”的理解。

  --鲍家声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博导

  “建构”是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领域最为热烈的论题之一,这一现象可以作为中国建筑设计实践走出“后现代主义”影响的重要标志。该论文以“工业化时代的建构”为题,不仅发展并丰富了“建构”问题的理论探讨,同时也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建构研究走向现实的实践操作。

  该论文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作者的研究具有扎实的文献阅读基础,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判断,关于建构基本内涵与意义的探索颇具新意。其二,作者凭借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以一个建筑师的务实作风研读并剖析了大量设计实例,避免了一般性的文字游戏。

  综上所述,该论文选题恰当,观点鲜明,资料详实,论述充分,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相结合,文笔流畅,言之有物,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

  --韩东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研究所涉及的是当前业内倍受关注,但又诸说纷纭,谬误丛生的学术领域。以实例为基础,整清“建构”概念,这对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是十分有意义的。

  对于“建构”理论,论文就其概念的发生、发展及理论要义、实践历程等作了颇为缜密的梳理与客观的评价,对其中最为重要的相关概念(如建造、结构、构造及建构等)作了较为深刻的正误性思辩,鲜明地指出了“建构”的本质性意义所在和进行“建构”研究应有的基本态度。

  在“建构”理论的成果应用方面,论文的思路是:从建构的角度,将“支撑”与“围护”、“标准化”与“可变性”等作为工业化时代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建造的内涵(文中分别称为元素与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进而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包括作者自己的少量作品),对当代工业化建构的二大要素――“表皮”与“结”作了相当详尽精辟的分析研究。

  由于论文作者有着长期的工程实践经历,论文撰写过程中又作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与相关理论的思考。因此,论文的思路颇为清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论述中不乏直切时弊的鲜见与灼见。这综合反映出作者优良的专业素养和治学精神。论文的行文简约流畅、逻辑明晰,图例精当,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

  --单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论文通过对于建构理论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窥视工业化时代影响我们我们建筑技术以及其所表达的艺术特征,从而认识工业化时代建筑设计的本质。论文的选题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意义,理论的探讨上有所突破,对于反思当代的中国建筑,寻找一种新的设计体系和方法,有着极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对建构理论与工业化建造两者的结合加以系统的比较研究,对于弄清当代中国建筑的方向,弄清建造的本源,对现代建筑进行正本溯源,无疑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作者所引用的实践项目也表明了作者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也作了很有意义的工作,希望能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将来一定会大有成就!

  --汪永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

相关文章

·流动房屋 08/10/14

·真相显现的时刻 08/10/13

·张永和:做普通的中国建筑师 08/10/12

·建筑设计:创意的陷阱 08/10/12

·尚海湾:何处寻找洋场旧梦 08/10/0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