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群起救市 中央“冷眼旁观”?

  “地方政府救市其实就是‘救己’,救地方财政收入以及GDP数字等形象工程,即救自己的政绩。”

  地方政府“救市”已经开始蔓延到18个城市,而日前,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激进”的“24条”,救市政策表现得也更为彻底,引发的争议也较大。相关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救市,实际上是在救自己,救自己的政绩等形象工程。

  各抒己见

  地方政府救市已经日渐明晰,且救市的范围和力度明显处于不断升级的上行通道。从5、6月份西部的成都、重庆,到后来的长沙、西安、河南,如今已到了长三角的南京、杭州、上海。最早是成都,以地震影响为其思路,在6月出台了“地产新政10条”,9月初西安出台“15条”,9月底南京出台“20条”,现在杭州出台“24条”。

  日前杭州出台“24条”,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其有关于“第二套房政策”的变相放松。去年9月份出台的“第二套房政策”,以家庭为单位,大幅提高了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被普遍认为是楼市风向逆转、直接导致房市交易量迅速下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现在杭州政府重新界定了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对象,规定对一户家庭中年满18周岁子女购买第二套住房,可比照首套住房贷款政策执行。

  杭州救市政策进一步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讨论。对此次救市措施,各人的观点则不尽相同。

  房地产界资深业内人士李宗苗在接受观点网采访时表示:“杭州市政府的救市措施相比南京政府和其他一些地方政府,要得力很多,对市场的提振作用也将更加明显。其他地方政府都是搞一些购房补贴,软绵绵的,开发商稍微降点价就回来了。”因此,在其看来,杭州市政府的救市才是地方政府救市的起点,其他地方出台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都没什么作用。

  “地方政府救市应该会进一步蔓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李宗苗预测说道。

  另一房地产业内人士顾海波则认为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将会使中央政府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这不是在稳定市场,而是在扰乱市场!与其说是“救市”,不如说是托市,实质是在害楼市!”顾海波说。

  关于地方政府救市,易居中国上海研究远副院长杨红旭在其博客中表示:“这几个城市的救市计划都是包括金融、财政、土地、规划等多方面的‘一揽子’计划。不仅救市场需求,同时还救开发商。”针对目前各地自作主张的救市风潮,杨红旭认为中央是时候该表明态度了。其在博客中表示,地方政府救市政策中,有一点是动拆迁实行货币化安置,迫使拆迁户去市场购房,或者政府收购市场上滞销的中低价房用于安置,总之政府不愿大建安置房,以免冲击商品房市场。杨红旭认为,这将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动拆迁配套房等住房保障产品的进度,从而使各地今年六月出台的《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难以最终实现。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出来表明态度,大体框范一下不同区域救市可以涉及的范畴。否则许多地方措施直接与中央现行政策相左,矛盾突出。

  救市动机

  地方政府“救市”出发点几乎异口同声,即“关注民生”、“扩大内需”、“激活楼市”,南京市房产局副局长郭宏定曾表示,如不采取及时必要调控措施,将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以及住房民生的有效改善。

  对此,很多业内人士并不认同,均表示地方政府救市其实是在救自己,很多城市的房地产业都是地方财政收入的支柱。“长三角很多地方城市的财政收入都是靠卖地来支撑的,这些城市本身就是土地财政。”李宗庙对观点网说,“这一点与珠三角地区不同,房地产业在珠三角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这也就是长三角地区政府急于救市的原因。”在其看来,地方政府救市其实是在救地方经济。

  房地产业内人士顾海波的看法更为尖锐,他对观点网表示:“地方政府救市说得好听点就是为了地方财政,其实是为了给自己的利益寻托一个利益的空间,说白了就是腐败,权利与金钱的联姻已经渗透在里面了。”顾海波认为,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都是靠政府卖地来支撑。

  有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城市地价同比增长6.08%;2005年,全国主要城市综合地价同比增长4.44%。到2006年,土地出让面积、价款显著增长,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23.25万公顷,出让价款7676.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和30.5%,其中招标挂牌出让面积6.65万公顷,出让价款5492.09亿元,分别增长16.3%和30.9%。2006年实际地方卖地的全部收入可能达到1万亿左右。到了2007年,地方卖地的全部收入已然超过了1万亿,全国仅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收入就超过9000亿元,占出让总收入的80%。而2007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不过2.3万亿元,地方财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然而,今年由于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被挤压,土地财政也面临危机。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有接近50%都是以底价成交收场,更有10%左右的土地遭遇流标流拍。在广州,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约为60亿元,而去年全年这项收入却高达207亿元。

  因此,相关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救市其实就是“救己”,救地方财政收入以及GDP数字等形象工程,即救自己的政绩。

相关文章

·发改委肯定地方政府救市 08/10/17

·上海副市长:沪拟出台救市政策 08/10/17

·施永青:救市!就要敲锣打鼓的救 08/10/17

·广州时代地产:危机还在 房价仍将下跌 08/10/17

·地方群起救市 中央“冷眼旁观”? 08/10/1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